魏现广
河南省鹤壁市委党校
摘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和把握的生存意义。本文探讨在新时代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过程中,应该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民生、社会、建设
一、新时代推进社会建设的形势和要求
(一)我国推进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中央苏区时期,毛主席强调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在那段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关心群众疾苦,大力兴办教育,重视医疗卫生,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等,这就是开展社会建设的最初实践。
新中国的成立,为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基础教育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不断加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建设步伐开始加快推进。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在批准“六五”计划的时候,把过去“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提法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社会建设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想法,2007年十七大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安排,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新时代,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建设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空前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当前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在向高质量方面转化,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我国当前的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比如,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学前公办幼儿园“入学难”、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滞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着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
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问题之多都是需要解决的。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缺乏公正、有效的权利保障机制,群众的权利诉求难以正常实现,造成负面社会情绪显现,对社会安宁稳定带来威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新鲜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向互联网渗透,碎片化、泛娱乐化、庸俗化、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衍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推进社会建设的新目标
面对我国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十九大对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到2035年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也进行了谋划和部署。指出: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的良性循环,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七个方面进行努力,这些都是重要的民生事业,关乎到我国社会建设的水平,关乎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建设一方面是建,另一方面就是治。把这两方面都做好,美好生活才能实现,社会建设才是高水平。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第一要积极地推进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第二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持续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第三要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心态培养体系建设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同时,面对时代变化和人民期盼,施行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做法,守正创新,破旧立新,让制度、人、社会互生共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久久为功,稳扎稳打。
参考文献:
1.理顺政府间关系: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杨渊浩 中国行政管理 2014-09-01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国普惠性民生建设的方向与重点 关信平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11-03
3.新中国70年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启示 王历荣 甘肃社会科学 2019-11-25
作者简介:魏现广,男,鹤壁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