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驰鸿
山东省临沂市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讨论、考核方式、预期成效等方面论述了思政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构建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进行思政课程建设,不断地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程;《西方文化概论》;构建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曾引用孟子语。世界各国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各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应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所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西方文化概论》思政课程秉承以上原则,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在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基础上,注重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平衡,穿插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向学生传播中国智慧,弘扬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思政课程简介及课程目标
1. 思政课程简介
《西方文化概论》思政课程是为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基础阶段而开设的文化课,共计2学分。该课程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增进相互了解、竖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的国际理解教育要求为指导,以“人文沉淀、批判质疑、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和语言基础。
该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有:其一,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浪漫主义文化和现实主义文化等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脉络,掌握西方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基本文化面貌,并且对西方文化各主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各自特色和相互联系有个大体的了解。其二,在学生对西方文化基本脉络了解的基础上,解读同时间维度发生在中国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和人文思潮等各种文化现象,并把中西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巧妙而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西方文化课堂之中,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内涵,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授课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有效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传播中国智慧,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脉络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渊源;了解并熟悉中西方文化的重大思潮;掌握中西方文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相同时期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及时代精神的异同;使学生学会用英语为媒介表述中西文化现象,以中西文化内容为载体提升思辨能力,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乱象丛生的西方文化现象,培养国际视野。
2.思政课程的目标
该思政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加深学生对于不同社会文化相关联的印象,实现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重点介绍欧洲的文化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发展,帮助学生拓展有关欧洲文化历史发展的知识,提高阅读英文书刊和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综合人文素质。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融会贯通,加强其文化自信,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从而传播中国智慧,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对比文化教学模式,系统解读与西方文化相同时间纬度下的中国文化史、重要文化代表人物、文化大事件等各种文化现象,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融入西方文化教学之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外延,实现语言本身的融合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热情,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迁移与运用能力,培养、建立和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其三,改变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对接与输出的课堂教学困境,抓住文化的对接和融合点,实施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对接。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学生从汉语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自然有助于其英语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加强,从而能客观深入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更深层次地正确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其四,鞭策任课教师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创新和改革英语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鞭策教师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博闻广记,融会贯通,提升教师综合人文素质。此外。该课程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改革英语专业教材等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英语专业教学效果。
二、思政映射与融入点
为了在《西方文化概论》思政课程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本课程从教学设计如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讨论、考核方式和预期成效两个方面构建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具体如下:
三、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本课程本着评价标准必须体现评价学生在西方文化专业课程学习中吸收思政培育内容效果,而制定出了以下考核方案:
1.考核目的:
⑴测试学生对所讲授的西方文化知识掌握情况。
⑵测试学生对所讲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
⑶测试学生对所讲授的中西文化对比解读了解情况。
2.考核方式多样,主要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⑴出勤率、课堂笔记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
⑵充分利用云班课、钉钉等手段测试中西文化基本常识。
每学完一章,都要组织学生完成的云班课客观题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
⑶充分利用云班课、钉钉等手段测试名词解释和问答题情况。
⑷每学完三章,都要组织学生完成网上主观题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
⑸每学期三次测试学生对中西文化习题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10%。
⑹任选给定的题目,写一篇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20%。
⑺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包括对客观题(中西文化常识的测试和阅读理解测试)和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3.考核方案说明:
该课程由于加进了中国文化部分,所以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所以在讲课时间上需要更加科学而合理的分配,同时也加重了学生课下预习、查找资料的学习任务,所以,对学生自主完成论文的考核比例要大一些。另外,因为文化包罗万象,需要考查的方面较多,所以,总成绩的各个组成部分较精细,利于督促学生平时加强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积累,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另外,因为该课程多次涉及到中国历史和孔子的儒家学说,所以,本学期要求学生完成纪录片《中国通史》合集、百家讲坛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老庄的智慧》、《向老子问道》、《论语300讲》、《论语》心得合集以及王立群读《史记》,并要求学生写观看心得,这一部分在课堂上提问。
小结:
以上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讨论、考核方式、预期成效等方面论述了思政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构建过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不断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实施策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进行课程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飞.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9).
[2]唐文. 权力?死亡?荒诞--对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小说的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3(11).
[5]邢驰鸿、唐文.希腊神话的文化解读与历史书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6]朱建国.世界上下五千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