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现代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1期   作者:王思宇 ,张洪兵 ,陈彦超
[导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种发展思想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王思宇 ,张洪兵 ,陈彦超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110870


        摘  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种发展思想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作为政治保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作为经济保障。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性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新时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要做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人民性;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共同富裕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这一艰巨任务,开启了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全方位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的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扬弃。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他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只有顺民意,得民心,才能使百姓信服。《尚书·五子之歌》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凝聚共识、汇聚民心,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从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得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结论。当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时,他们会通过革命推翻统治阶级,改变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机遇期,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重要地位,努力打破意识形态壁垒,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的根本保障。人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拥护共产党,是因为自党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民族解放和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是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伟大历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的政治保障。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可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广泛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民主集中制的优势,集中人民的智慧办大事、办成事。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的经济保障。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能为党长期执政提供有力支持,才能逐步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始终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性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加深不断完善和丰富。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首次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其中一项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年召开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在会议上宣布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指出改革开放十四年来,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党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的目标,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是为适应新的发展时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将以人为本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实现了人与发展的统一,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举措。与以往相比,党进一步认识到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突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进入到新时代,就是因为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既解决了人民脱贫、就业、医疗等热点问题,又充分保障人民的各种权益,通过更加充分和平衡的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中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进步,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次会议不仅充分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还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未来五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变的价值追求。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都是围绕“人民”展开的,包括改善空气质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解决“入园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这份纲要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现代化建设勾画出新的蓝图,人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建成现代化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三、新时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人的教育问题,坚持走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为此,党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首先,要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党所有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尊重人民的意见,汲取人民的智慧;其次,要善于向人民学习,肯定人民的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最后,要勇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幸福感是否增加是检验我们工作效果最直接的标准。始终尊重人民、相信人民,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共享理念。首先要做到全民共享,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参与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其次要做到全面共享,全面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做到共建共享,共建与共享互为依存,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最后要做到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的过程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和过渡性。因此,我们要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从党的初心和使命上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收入、住房、生存环境等民生利益问题,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尽管我们依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勠力同心,不懈奋斗,一定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王思宇(1995.1)、女、满族、辽宁省本溪市、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张洪兵(1968.5)男,汉族,辽宁台安人,沈阳工业大学,副研究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陈彦超(1966.2)男,汉族,辽宁新民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研究。
        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00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02).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1-01/11/c_1126970918.htm,2021-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