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发表时间:2021/5/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月1期   作者:张雪洁
[导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张雪洁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黑龙江省150080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期盼之下,我国陆续开展了非常多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投以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各个高校在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实践工作时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直接影响着教育资助的实施方法和途径,而教育资助的效果则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为此本文将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实践工作展开分析。
1 “资助育人”的理论内涵
        “资助育人”的主体是“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其实现途径是“资助”,高校在给予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的同时也要帮助个体成长成才。“资助育人”观充分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一是“资助育人”的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四个层次培养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工作理念。二是“资助育人”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教育公平”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里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学生以知识武装自己、服务祖国。三是“资助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之一。“资助育人”的重点在于“育人”,育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有信念的“四有新人”,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未能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众多家境贫困的学生来自于偏远的经济落后区域,当进入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后,面对城市车水马龙的繁荣生活,极易出现很强的心理落差与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甚至自闭倾向。还有极为个别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与感恩心,将得到资助看为理所当然之事,进而产生一系列“被动等待、依靠心理严重、索取成为习惯”的消极不良思想,不愿凭借自己的努力来优化和改善家庭的经济滞后的状况。
2.2 资助理念更新缓慢,贫困学生资助形式单一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的成长形式是非常多元化的,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学校方面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求学需求提供充分的保障,还应该为贫困生解决社会方面的需求,使其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的提升,最终为社会做出良好的贡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情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为此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要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在满足学生情况的同时,又能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目前由于各种传统资助观念的影响,有很多高校的资助理念依然还非常的落后,除了交学费以及生活费这些基本需求以外,忽略了学生的社交以及能力方面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要在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协助。
2.3 思想观念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首先,资助育人在社会上仍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误解和曲解。虽然说只要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够公平竞争学校资助,但是受到落后的消费观念的限制和影响,资助育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面临一定的问题。

由于学生是资助育人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少数学生可能会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认为校园资助存在着“内定”的现象,即使申请也不会有自己的名额,因此就放弃了机会,这样就会直接影响资助育人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对资助育人的应用前景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并没有将金融部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视为科学合理的。
3 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问题的优化策略
3.1 高度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应该尤其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实时动态,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然而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愿意主动地向学校申请助学金,这类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内心细腻敏感,更容易滋生焦虑与抑郁的负面情绪;有些贫困学生为了拿到助学金的名额,以各种方式来比穷殊不知,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本身便容易产生自卑与敏感的情绪倾向,如果高校的教职员工因自助育人过程的过于简单,导致其逐渐诱发了心理问题,不仅仅是适得其反,同样还违背了资助育人的本质。为此,高校教职工应该多将更多的精力放于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等具体形式,并在关注扶贫的基础上,关注心理扶贫,首先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内心活动,解决其思想包袱。此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有助于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贫困学生塑造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2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资助各个环节
        第一,高校必须要让资助育人实践工程充满“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主要指的是对学生平时的生存情况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肯定。在当前的高校资助实践中,开展人文关怀工作的主要价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关注,另一个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高校资助实践在满足学生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加以重视,例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敬,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与高校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来着社会各界的真诚。另外,贫困学生这一群体是较为特殊的,他们具有质朴以及自立自强等优质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在高校对其实施资助工作前,必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的身心能够良好的发展下去。
        第二,高校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通以及引导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主要的途径有以下的三点。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知到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需求,耐心的与学生构建良好关系,不要让学生因为自身家庭条件的贫困而产生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以及负担。其次,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放轻松,在大多数时候更多的去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耐心的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被其他人贴上标签或者不被人尊敬等问题。最后,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
3.3 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舍友以外,辅导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自己接触最多的人,同时大学的辅导员也担负着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与思想的任务。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公民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和良好的作风,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培养出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生才会有正确的消费观。
4 结束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部分,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能够给予学生精神方面的巨大支持,对于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志华,程康,陶漫,尚磊.高校“授之以渔”的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1):118-121.
        [2]郭欣瑜.资助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以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06):8-9.
        [3]王丽丽.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03):57-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