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盼盼
杭州市丁兰幼儿园
摘要 :中国的隔代教育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在全世界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有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大部分中国的父母都是双职工,教养重任自然而然落在了祖辈家长身上,而隔代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3-6岁幼儿的身心健康。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近年来隔代教育已然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一大热门话题。幼儿园作为社会性教育机构,应该充分根据这个现实情况,指导祖辈家长更好地做好隔代教育,提高祖辈家长的教育水平,做好家园共育的职责。本文将以幼儿园隔代教育为探究内容,通过隔代教育的“话”和“画”这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隔代教育的现状和如何做好隔代教育。
关键词:隔代教育;祖辈;沟通
一、话隔代教育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父母压力大,祖辈成帮手
现今社会生存成本大,通货膨胀严重,因此80%的中国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都面临着还房贷、车贷的重压,导致必须双方都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自然而然,已经退休或工作能力低下的祖辈家长成为了教养孩子的主力军。
2.祖辈乐带娃,父母难拒绝
一部分祖辈家长,本身十分愿意和喜欢带孩子。这部分祖辈家长在子女生完孩子后,主动提出要教养孩子,并称自己比从未带过孩子的父母有经验,而贯以孝顺著称的中国式子女一般也不愿意拒绝祖辈的好意。
(二)隔代教育的问题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园幼儿隔代教育的特点和祖辈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情况,笔者在园区内12个班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一共下发问卷405份,收回问卷385份。根据调查结果,我园属于隔代教育的幼儿的比例约为42%,根据年轻父母的问卷,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
2.宠溺孩子多,自我中心严重
3.沟通能力弱,不愿接受新事物
(三)隔代教育的好处
1)祖辈家长大部分都已退休,具有充裕的时间,解决父母工作繁忙无法教养孩子的现实因素;
2)祖辈家长打从心底里爱孩子,打消了父母想请保姆管孩子又不放心的担忧之心。
3)祖辈家长将自己的儿女养大,而且大部分还养育过超过一个的孩子,具有丰富的养育孩子的经验。
4)部分祖辈家长熟悉一些传统艺术、动手能力强。
二、画隔代教育
幼儿园里隔代教育的比例较大,又存在那么多隔代教育的弊端,那我们该如何改善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幼儿园里隔代教育的现实情况,“画”隔代教育,此处的“画”指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祖辈家长的困惑和隔代教育的不足,借助活动形式的改变和创新、祖辈家长特殊性的巧妙利和改善与祖辈家长的沟通方法来绘制隔代教育的新蓝图。
(一)巧形式,利发展
1.亲子活动时开展适合祖辈家长的活动,提高融入感。
2.巧妙利用祖辈家长的长处,完善幼儿园的课程和游戏。
3.大型活动时,创设适合祖辈家长的“岗位”,提升参与感。
(二)巧创新,学教育
1.开展各类祖辈家长活动,教育问题多学习
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到内容选择的“针对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性”——指的是所讲述的内容是祖辈家长在日常教养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弊端,能够引起祖辈家长的共鸣。如:孩子的进食习惯培养、如何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午睡习惯的培养……
“适宜性”——指的是由于作为听众的祖辈家长年纪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所讲述的内容不可以单纯追求高大上和纯理论性,要结合实际生活,结合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让祖辈家愿意听、听得懂。
“可操作性”——指的是以往许多家长讲座开展之后,家长们收获很少,回家也很难操作。这个特性就是要改善这个弊端,多讲一些祖辈家长愿意回家操作的、能够回家操作的、容易回家操作的内容。
2.祖辈家长沙龙,教育问题共研讨
家长沙龙与上面所提到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有所区别,它是比较小型、轻松的,是家长与教师坐在一起谈论教育的谈话会。家长沙龙可以组织存在共性教育问题的家长的祖辈家长开展,也能增强祖辈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性。
(三)巧沟通,促完善
1.理解尊重,架起沟通桥梁。
2.改变话语,改善沟通方法
要做到“慢”、“简”、“实”这三个字。“慢”指的是由于祖辈家长理解能力比较差,我们在沟通时,要放慢语速,利于倾听。“简”指的是教师和祖辈家长沟通时,要说得简单、生活化,便于理解。“实”指的是教师在沟通过程中,要将想要传达的教育方法落到实处,帮助祖辈家长操作。
3.善于表扬,畅通沟通之路
“隔代宠”是隔代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在与祖辈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表扬为主”和“先扬后抑”,这是保证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顺利的重要法宝。
隔代教育是现今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幼儿园和教师都无法忽略的现实。我们要根据实际“话”本园的隔代教育,看清幼儿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多种手段改善隔代教育的弊端。同时挖掘隔代教育的闪光点,“画”隔代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开文献
1.勾红娟.《隔代教育 隔代不隔心》.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