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于各个行业领域的影响日益增大,国内外各种思潮理念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网络新闻信息的更新共享也变得日益便利,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推进网络安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创新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校园内外各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舆情管理存在较大缺陷,通过详细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内涵,最终创新探索基于新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现象及应对有效策略研究,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网络舆情鉴别应对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网络舆情;策略
引 言
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越来越普遍,互联网给个人信息管理、隐私内容保护、舆情信息共享、高校教学改革等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网络的出现提升了各国信息资料共享的即时性,也拉近了各国民众之间沟通交流的距离,可以说网络对于人们生活、学习、生产等各种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用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前,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摇篮,面对网络信息泛滥、网络舆情多元的发展形势,非常需要创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监控管理网络舆情影响,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上网、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和正确应对处理各种网络舆情的综合素质,真正让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规范发表网络言论、文明使用网络用语、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一、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具体现状
“高校是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是社会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众所周知,互联网改变了新时代人们的沟通交流、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舆论信息的传播路径,也增加了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的难度。近年来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舆情管理日益成为各个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也是各个高校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舆论导向的难点问题。虽然高校对于网络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网络舆情监管也越来越关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舆情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越来越多高校注重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注重加大校园网络安全投入,注重建设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注重培养学生网络舆情鉴别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理念,注重创新建构校园网络平台,注重共享传播网络安全管理与舆情应对的技巧方法,注重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网络言论。但是,整体来看,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舆情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本身也没有在维护网络安全、应对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国内高校网络舆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舆情特点的研究既有概括性的描述,也有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其特点所进行的展开研究。燕道成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将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概括为:自由性和可控性、隐匿性和现实性、自发性和突发性、情绪化和群体极化性,又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总结为:微博新舆论时代——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大众麦克风时代——公民报道者的崛起;自媒体时代——民意诉求的网民狂欢。张春华在《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指出网络舆情的动态流动性,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式是一种与以往的线性传播模式所不同的结构性模式,“刺激——反应”模式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关于高校对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方面。刘修阳、王涛的《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机制探究》中,根据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专业队伍建设滞后、逃避处理、反应缓慢等不良现状,提出了掌握网络话语权、及时公开信息、积极处理各种不良情绪、完善师生利益诉求渠道等网络危机公关的渠道。汪灵波在《心理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的诊断与干预》中,提出在舆情的报道期要强化干预与柔性关怀,在讨论期要注重转移注意与定性引导,要做好改变认知与团体辅导工作。
(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其一、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形势复杂。“大学生群体不仅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力军,还是网络舆情治理的突破口”。[2]网络舆情应对是一个社会性、整体性的问题,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网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梳理、网络舆情引导、舆情问题解决等工作。高校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问题,面对形式多样的网络舆情报道,却没有积极调动大学生群体的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舆论导向作用,没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显得毫无办法,弱化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服务职能。
其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真伪难辨。
相比于社会性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的网络舆情问题则显得针对性更强,大多为大学生群体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对于大学生群体诱惑性比较强的话题,比如网络诈骗、校园贷,各种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真伪信息混为一谈,导致大学生经常不经意中或者无形中接收到了不良的网络思想与价值观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现象及应对有效策略
1.构建事前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工作一定要随时警惕新情况的发生,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准确预判舆情趋势的抓手”。[5]网络舆情预警主要从危机性事件产生后第一时间应对危机而采取的高效行动。当前高校安全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财产、人身安全等有形安全展开工作,而针对那些可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的网络舆情关注不足。高校育人的任务之一就是思政教育,当前形势下,专业教育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普及,将线上思政教育与线下专业教育融合,这才能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高校在网络舆情前期管控过程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信息安全建设情况,对一些常见的网络舆情问题进行预判与演练。高校可分级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初级舆情预警针对一般的网络言论,中级舆情预警应针对一些虚假信息、误导性网络言论以及恐慌信息,高级舆情预警主要应对一些造谣行为以及可能影响社会、校园秩序的言论,根据这些分级情况设计具体应对预案。高校舆情管控对象主要是学生,
舆情管控应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搜集学生意见与建议,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召开舆情分享座谈会,促进学校管理层与学生间的沟通,对于一定阶段校内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定期公开解答,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趋势,通过校内论坛、QQ班级群、微信群等公共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进行舆论引导,对于校内学生发表的负面信息及时进行核查,降低舆情对学生、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遏制与舆情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
2.开展事中多维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产生具有突发性,看似正面效果的舆论情况可能因负面信息产生巨大变化。因此,高校需要对舆情产生的问题快速反应,当出现问题后快速启动应急机制。根据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反应过程来看,第一步是对事件严重程度进行分析,选择对应级别的应急预案,让事件处理处于可控范围之中。处理过程中要做到透明、公正、及时、空开,当下很多网络舆情事件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学校管控网络舆情的根本点与出发点都是为了保障学生利益,一些有关高校的突发性事件都与政策制定、施行有关,同时,利用权威媒体全面、正面的报道引导舆情,积极面对质疑进行合理解释,从源头上阻断一些不实传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公关工作双管齐下,降低舆情负面的影响。高校内部要发挥网络中心与宣传部的作用,网络中心完善信息安全防控,宣传部做好舆论建设的引导工作,内外合作及时控制危机事件的舆情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宁.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09):6-7.
[2]李思杭.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青年价值引领互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245-246.
[3]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J].杨莉,刘媛婷.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4):64-66.
[4]黄安,何洁.浅析新时代网络安全视域下构建高校舆情监管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9(73):167-168.
[5]梁雪云.网络舆情的分析及研判机制研究研究[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531、c404609-28399511.html.2016-05-31
[6]李庆波,邵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提升[J].人民论坛,2014(20):15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英姿,女,汉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第二作者:张文鹏,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本项目受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1104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