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彪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100)
摘要:对于语文的学习,小学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中之重的时期,在小学教育工作者们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本文从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教学办法出发,进而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集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从小学开始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并且从根本上调动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进而与授课老师共同完成课堂中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
在当今的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语文这一传统学科始终在学生的学生生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若教育工作者们想要从根本上使小学生们改善语文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率,就要从培养语文的基本素养开始做起。阅读和写作都是小学生今后进行更深层次语文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课堂开始时要先确立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侧重点,让小学生们带有想法去阅读去写作,才是保证高效阅读写作相结合的关键,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情感缺乏沉淀,而这一缺陷往往只能够通过进行大量的阅读来补充知识,但是不进行写作的话,小学生们就不知道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何而读,这样阅读的好处就无法最大化。这样看来,只有当小朋友们带着兴趣,带着目标去阅读,去写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进行阅读写作训练时才可以在小学生的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工作者们虽然竭尽全力,将阅读与写作在小学的课堂上面进行了整合,但是由于自身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老师们并没有清晰的了解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要求,从而造成阅读与写作相分离的后果,进而无法继续开展这种教学模式。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于阅读的部分占了教材的绝大多数篇幅,而在老师为同学们布置写作任务时,往往是为大家定好了题目,将学生创作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许多阅读素材,无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学习,这就给老师们提供了一定的改善空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小学生们主动积累优秀语句,争取背诵下来,经过不断的打磨尝试,最终将句子内化,使其成为小朋友们自己的句子,以后可以在写作中熟练应用。
同时,教育工作者们还要注意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是培养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关键步骤,在小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开始阅读时,他们会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老师们可以为学生选取好句好段,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并且在课下凭借自己的理解将其在家长面前进行展示,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信心。最后,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研究并深入探索课文内在的基础上,让小学生们了解文章写作背后的目的,同时去体会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是抱有怎样的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在语句的使用方面更加凝练,言简意赅,通过借助优秀文章来进行读写训练,归纳总结语言规律,真正用心去体会中国话的美,并且最终做到将优美语句运用到写作中来。
二、把握好积累方向
小学生们在写作时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笔,归根结底是因为小学生们年龄太小,无法对世界有着自己的充分理解,没有真正的走入社会,但如若为了增强写作能力强迫同学们去进入社会未免有些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不敢下笔、下笔难的问题,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进行大量阅读。但是就当下的语文教学来看,绝大多数老师指导的阅读方向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过于模糊,不去重点引导小学生们进行有针对的、有侧重的阅读,这样是无法起到阅读训练的真正效果的。
三、有效组织仿写
众所周知,广大小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他们的身心并未发展完善,抽象方面思维较弱。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们大多时候是通过直观的观察、触觉、感受来进行学习的,所以,老师们可以采取带领同学们仿写一些佳作这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最短时间内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给小学生们安排仿写任务时一定要具体具体再具体,如果任务安排的假大空,过于笼统,小学生只能够照猫画虎,无法到领略文章写作的精髓。比如给同学们安排《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去观察自己周边环境中的爬山虎,去体会原文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这样通过让学生们抓住文章关键特点来仿写,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负责,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使其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两个关键武器。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是同学们可以有深度,有目的的积累语文知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卢丽平.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思考[J].学周刊.2019(4)
[2]张佳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9(4)
[3]吴礼江,吴芳.浅谈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