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其乐无穷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   作者:熊豪俊
[导读]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
        熊豪俊
        泸县喻寺镇胡楼中心小学校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多媒体技术已融入现代教学之中,像一片绿叶,给新课程教学这朵绽放的花蕾增添了异彩。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的展示和无穷的感染力、渗透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新课程教学中,成了现代教育的必然。然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教学中若使用不当,就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弊端,根据我多年实践,我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课文朗读中插入多媒体,读出语文的味道
        中国的汉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历史悠久艺术,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出语文的味道,读出语文的味道就是守住了语文的阵地,也就是解决“读什么”,“怎么读”问题。语文的味道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动情地诵读,静心地阅读。汉语言具有生命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是充满智慧的语言。所以,对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都要让学生用心灵去领悟,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活去体验。
在多媒体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后,有些老师就把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中生命线,对其产生过度依赖,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本末倒置。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教师依赖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播放课文朗读示范,让学生反复听,反复跟读,简单重复多次就算完成本课的朗读任务。也是在这次公开课上,但另一位教师却恰恰相反,把握得非常好,他先让学生静静地黙读,潜心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再让学生品词品句,诠释了语文的味道,最后才让学生听多媒体中的示范读,这样学生更能找到自已读与课文范读的差距,也大大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语文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只有慢慢的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它的芳香,才能体会到音韵的和谐、词语的准确、句式的丰富、修辞的生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大多精湛、耐人寻味,值得反复推敲、品味。有这样一位师,课堂上也使用了多媒体,但他是在学生对“语文味”有较多感悟之后,再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在范读听其声,从配乐中辨其味,从抑扬顿挫的词句中触其心跳,使学生从多媒体中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
所以,多媒体在课堂上对于读起到的作用是穿针引线,读的空间始终是学生的,利用多媒体插足让学生读的空间,更能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魅力,更有学语文的感觉。
二、 在赏析文本中利用多媒体——品出语文的味道
如何“品”好课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词句的精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慢慢地进行细细品析,在细咀慢嚼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才能使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能充分享受到课文品读的乐趣。教师利用好多媒体帮助学生“品”语文是现代教学的关键。现在我例举两位老师教学《桂林山水》时的不同方法,来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品”语文的。
A教师:该教师在教学时,先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让学生看图并从文中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的词句。然后让学生回答桂林的山怎么样?桂林的水怎么样?
学生的回答一:“桂林的山和水和老师展示给我们的一个样”;
           回答二:“桂林山水和书里描写的完全一样”。
  B教师:该教师在授课时先通过语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一心想了解桂林山水的求知欲望走进课本,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对桂林山水画面的联想,再进行学生间相互交流,然后利用画笔画出心中的桂林山水。一幅幅绿如碧玉、清澈见底的漓江山水画,一张张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桂林奇秀山景图,在学生的画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有了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桂林的水,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通过欣赏画面,让学生与自己从文本里悟到的桂林山水进行对比,使学生真正从文本中领略到什么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恰当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对学生入课文,悟文道、诠本意起到助推作用,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撞出智慧的火花,进而领悟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真味。所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是任何东西无法取代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怎样使用,若使用不当,必会造成本末倒置。
三、在文本释疑中妙用多媒体——学出语文的味道
        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课堂上总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知识和能力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的。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常常听见有老师这样感叹:我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在讲台下无动于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角戏的现象呢?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老师设计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没有真正走入课文中。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呢,我认为老师应该巧妙运用多媒体才是上策。下面举两的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运用多媒体,解决读中悟情的问题。A老师在教授《月光曲》皮匠听着音乐产生联想的那一段时,学生要解决问题是:皮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联想?仅从课本的文字中,学生实在难以悟不出文本意蕴,面对学生的问题,A教师首先自己范读给学生听,之后再指导学生读,读后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意境的美,然后再用配乐指导读。通过加强读与音乐的融合,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学生慢慢从音乐节奏的变化,感受到纵然生活有再多苦,生活中有再大的挫折也不能逃避,始终要勇敢的去面对。学生做到了内心与文本真正的交流,这都归功于多媒体特殊效果。
案例二,适时运用多媒体,填补空白,走入文本,解决联想问题。语言文字最伟大的功能在于产生联想,很多课文中都有概括描写的地方,授课时都会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概括描写的地方丰满起来。还有许多教师在学完课文之后,要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所悟所感,或者说学习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学了课文后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什么?所有这些,都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想能力,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毕竟有限的,如何才能填补小学生想象能力的不足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培育滋生想象力的土壤,激发想象的语境,并努力促使这种原生态的想象得以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教师手中的多媒体就是催生学生想象,鼓舞想象表达的肥沃土壤。如“写人”主题的文章,可以根据要求,利用多媒体分别设计文中空白部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语言等的画面;写景的文章教师根据要求利用多媒体设计概写部分不同意境;叙事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思路设计不同事情发展画面,从而得出不同的发展结局等。这样,学生就能由景入情,因情面想,弥补学生联想能力的不足。
四、 教师备课创新,激情引趣——教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课的特色表现就是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语文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这就要看教师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了,设计的语文课有没有独特之处,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关键所在。教师在备课这一关键环节,要把多媒体的运用纳入其中,并利用多媒体使语文特色在课堂上自己涌现出来,这是语文备课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备课不能因寻守旧,一定要推陈出新,防止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那么,教师要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呢?我们教师备课时就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而且,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进行备课,才能使多媒体在语文探讨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运用多媒体使语文的原滋原味在课堂上象潺潺的溪水一样不断流淌。例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有一位教师就在备课时进行大胆创新,在导入新课前,先让学生先观看刘备三顾茅庐的电视短片,使学生了解刘备当时艰难的处境。接着开始提问题:“刘备为什么要三次请诸葛亮呢?如果请不到诸葛亮,刘备又会有怎样的后果?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走进了课本,读完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这时文本与多媒体有机结合,从画面中刘备、张飞两人的神态、表情、动作对比,理解了刘备的虔诚之心和请到诸葛亮的迫切心情。这样,多媒体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既添了味,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所有问题在多媒体辅助作用下迎刃而解,这就是教师精心备课的效果。所以,要使多媒体真正起到对学生激情引趣,教出语文味,必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
总之,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做到了恰到好处,就能起到凝神聚形的功效,把小学语文味道在课堂上充分释放出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