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家庭观及时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   作者:柯增金
[导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组成单位,随着社会物质经济飞速发展
        柯增金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组成单位,随着社会物质经济飞速发展,家庭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的重大问题,重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石,探索家庭本质、意识形态功能和时代价值,不仅为家庭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现代家庭、社会问题提供新德视角和解决思路。
        
         关键字:德意志意识形态 家庭意识形态  本质  代价值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面临这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离婚率逐步攀升,婚姻情感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归根结底都和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位和组成细胞有直接关系。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家庭建设成为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认识家庭观?应该建设什么样家庭观?重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为基石,揭示家庭的演变和作用,阐明家庭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内涵和实质,为当代家庭问题的解决寻找理论依据和解决之道。
         一、家庭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家庭作为唯一社会关系,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演进,家庭关系开始从属于社会制度,是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国家的构成和存在方式有两种:家庭和市民社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1.],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人类社会不断演进是在家庭这个基本单位和载体中进行的,整个人类发展史就包含了家庭发展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36],也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家庭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研究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是社会不是有多个家庭机械的叠加,它是无数个家庭的有机整体,从家庭形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演进和结果。人类存在的首要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层次——生理生存需求,其它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这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我们更高层级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实现。满足低层次的基本需要,保障我们作为人的生物属性,能够生存和繁衍的基本前提条件,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类会产生其它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又促使人类有内在的新的动力去探索生产新的生产活动。马克思认为,不管是那种需要,最终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来决定家庭的演进,又受家庭形式的影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社会分为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相对应的把家庭形式分为了血缘家庭(互为夫妻的通婚圈)、普那路亚家(同伙婚制)、对偶家庭(母系家庭)、专偶制家庭(个体婚制)。
        生产力的发展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家庭形式也逐步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父权制家庭最终的形成是在专偶制社会形成的,格斯认为,使对偶制家庭发展为专偶制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专偶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富的剧增和财富的继承,这样男性的社会地位就得到提高,女性结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得财产和生育子女的合法权。其专偶制家庭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有着重大意义。正如傅立叶所指出的那样,专偶制和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0]。它的确立不单单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形成了初步的社会分工—性别角色,女性更多被赋予了繁衍和生育的角色额,她们必须离开原有的家庭,在经济上被孤立,在组建的新的家庭上,因为没有财产的支配权,因此她们依然没有话语权,这样的面貌一直被延续到了现在,是最早期的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的雏形。另一方面,因为“在那里妻子和子女是丈夫的奴隶”[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532],因此这促使了社会阶级的产生,社会也将被分为剥削和被剥削两大阵营。
         二、家庭关系的本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人类生产分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物种的延续繁殖,这是夫妻关系产生的最初社会作用,而夫妻关系又会派生出许多父母关系和子女关系,这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也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即家庭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更为庞大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家庭关系变成了从属关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和生殖生产,不仅体现了自然关系更体现了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许多人的共同活动”的结果,从事一定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需要多个人。社会分工出现以后,使得物质生产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由于分工而导致的社会分裂也日趋显著,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劳动者和不劳而获者、生产和消费都由不同的人来承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5]。社会出现社会分工之后,就会出现对这种劳动分工的支配,而这种支配最初的出现,是在家庭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进一步精确,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利益相互依存,就会由相互冲突,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不可调和的时候,这就形成了阶级和国家,形成了一个阶级对另外一个阶级的剥削和统治。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反而成了破坏力量。在原始的蒙昧时代,人们的生产力及其落后,由于这一时期家庭还没有形成,人类过着原始的群居杂交生活,因此那个时候人们的生产关系是平等的。人类进入前文明时代,在这一时期,社会还是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因此虽然家庭的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家庭关系还是建立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出现后,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阶级出现,剥削与被剥削两大阵营产生,家庭关系也出现了父权制的显著变化。这种剥削表现在家庭中即妻子和子女从属于丈夫,丈夫具有财产支配权,丈夫成为家庭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家庭关系变为单纯的金钱关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9.],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最求财富,同时,要改变这种家庭关系,必须要改变社会性质,打破剥削,建立新的所有制生产关系,实现真正的家庭关系平等。
         三、家庭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精神产生的基础是物质,因而,精神世界的统治也不过是物质世界统治的反映而已。

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利益合法化,通常会用国家和法律来使得自己的利益合法化,从而达到自己一直统治的目的,而在思想观念上把这一利益表达为“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2]。从统治阶级的发展来看,最开始的统治阶级是作为一个单个的人而存在的,这个人是思维和意识的主体,因而他作为一种思想而存在,这种思想就是拥有和支配权。统治者个人最早出现在家庭中,典型的如父亲,在物质上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在思想上,表现为父权、夫权的绝对权威和地位。氏族社会有家庭社会发展和演变而来,它使得这种统治更为制度化和合理化,氏族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内部不存在任何对立因素,因此,氏族制度除了舆论之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进行内部管理和约束[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3]。由此也可以知道,氏族制是以从家长制为基础,在家长制中继承和发展的意识形态统治的手段。还有更加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阶级,家庭和氏族在在阶级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必须向阶级力量沉浮低头,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大的阶级来调和矛盾,国家就应运而生。为了使其统治更具有说服力和欺骗性,以达到思想观念的统治,在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两种分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精神劳动的人作为这一阶级的思想家而存在,也称之为是意识形态家,他们主要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更具有说服性和普遍性,把思想和个人分割开来,把作为统治阶级和阶级思想分割开来,为了实现思想观念的统治,需要哲学、神学、道德等等摆脱现实去构造某种神秘的纯粹 的理论,并使这些理论成为普遍的意识。除了专门的意识形态家,发挥无意识形态还有其它场所机构,如学校、家庭。家庭作为一种重要也是必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起到了巨大作用,使得每个人都潜移默化的被这个机器教化,家庭不仅仅能够提供大量的现实个体,而且在教育和文化功能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初的思想、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来源于家庭或者都能够在家庭中找到影子。在家庭当中,我们经历了第一次的社会化,获得语言发展,有了能够生存交流的工具,而且语言还是 “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交往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关系交往的结果。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成员由于朝夕相处,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影响。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父母长辈对我们的直接教诲,在教育教导的过程过,最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小时候的重要他人对我们的教育教会,他们往往无时无刻的不再传递着他们的意识观念,同时作为一个家族,我们有家族的或者是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是在人类漫长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保留和遗传下来的,而父母的意识形态是多方面的、一种综合意识形态教育的,既包括家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又包括建立在社会和国家基础之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识形态教育的结果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家庭环境的的确确会对我们的意识观念有着绝对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个体,我们有着自己主观能动性。那么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和组成细胞,家庭意识形态不仅仅能够反映国家意识形态,而且也对国家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毕竟“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家庭观的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阐明了家庭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家庭关系的本质,及家庭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发挥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思考和理论依据。
        (一)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这里的“个人”指的是现实的“个人”。作为物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的人类的繁衍,进而形成两性关系,组成家庭。家庭不仅仅是种族繁衍的场所,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那么家庭首先负有重大社会责任—物种的繁衍,如现在自由主义盛行,出现了很多“丁克”、无性婚姻等等,社会发展要有劳动力,要后继有人,这是首要职责,其次家庭又能为社会提供消费的需求和生产的动力,使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因此,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既是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生活状况的反映。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庭对经济的参与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不仅如此,个体家庭在文化、政治上的参与和影响程度也明显加强,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为正确认识现代家庭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家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家庭关系本质上是生产关系在家庭中的反映。因此,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现代家庭问题,就要从唯物史观出发,把家庭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其所在的社会的生产关系入手,揭示其问题的根源所在。现代家庭是历史的产物,是建立在专偶制家庭基础上的,换言之,财产仍然是现代家庭关系中的主要因素,这就决定了现代家庭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是男女平等问题,还是亲子关系问题,需要解 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经济关系问题。而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因 此,现代家庭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前提。
        (三)重视家庭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事实,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意识形态阵地是思想阵地得重中之重。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生产活动已经扩大到全世界,资本积累后的扩张,意识形态成为新殖民工具,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正在变成世界史[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不仅包括物质领域,更涵盖思想领域。放眼世界格局,意识形态斗争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越来越隐蔽,意识形态安全向外是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而进行的意识形态防卫和为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 向内是指对本国和本民族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李晓阳,黄再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8):62-65.]。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家庭都是一个重要的机构。家庭生活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思想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既是启蒙性的,又是决定性的,因此,要实现意识形态安全,必须重视家庭意识形态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以一辈子的,原生家庭将对个人的人格心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家训的培育,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家庭美德建设,弘扬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中国精神思的挖掘和弘扬,讲好中国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主导意识形态引领新时代家风家教,使家庭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阐述了家庭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了家庭的本质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奠定了家庭问题研究的唯物主义立场,不仅为 我们深入研究家庭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现代家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镡鹤婧.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 [D].沈阳:辽宁大学.2017.]。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可以通过对家庭问题的研究,透视国家和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家庭问题的解决,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发展[王福山.论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新历史观及当代价值[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6-10.],这也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家庭观进行研究的当代价值之所在[陈旸.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3(8):24-28.
         作者简介:柯增金  男  1995年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思想道德教育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