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统化”教育管理初探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   作者:陈柔柔
[导读] 教育是人类和社会互生共发的庞大复杂发展系统,关系着人类文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陈柔柔
        巴蜀蓝湖郡小学  400000
        【摘要】教育是人类和社会互生共发的庞大复杂发展系统,关系着人类文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逐渐打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应运而生。然而,教育管理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上层建筑,如果实现“系统化”管理?如何实现“系统化”作用管理?如何发展管理实现育人目标?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都是教育改革浪潮冲击下,亟需落地的实践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管理;系统化;实践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强调儿童发展的内在“自然性”,让其遵循内心自由地生长。“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即通过一系列符合当前教育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协调教育发展平衡的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孩子让孩子自然生长的目的。然而,在中国“填鸭式”和“阶级性”的历史教育背景之下,“系统化”教育管理的不完善也难以避免教育的逆向态,即将学生的自然生长趋势隐藏在强硬制度枷锁下。如何剜去病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教育管理初探和实践建议,从而达到“系统化”教育管理的平衡。
        第一,制度执行下的“严谨”与“尊重”并施,让“系统化”支撑起学校管理的骨骼,架起管理发展的支架。新时代的教育管理首先要做到严谨,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实践、思考和完善,建立起有任务区别的管理层,通过“制度约束行为”的方式,让管理促进教育有层次地螺旋式发展。另外,制度的过度紧收也会限制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了避免这种制度的“刻板影响”的边缘扩大,管理人员要以严谨的态度落实每一处细节,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制度和规范制度。同时,教育管理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尊重”师生为出发点,结合当地的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活用”制度,例如:人文环境因素、社会背景因素、民俗文化因素等。总之,教育管理需在严谨治理的固定思维中打破传统模式,突破自上而上的按部就班教育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创新思维鼓励相关领域人员大胆质疑,并针对性地有效采纳,才能让管理制度彰显出对教育发展、教育历史、教育人员的尊重。
        第二,班级管理中的“制约”与“放权”同存,让“系统化”促进班级管理有序进行。“班主任负责制”是打开学校管理大门的钥匙,设立“班主任”制度,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保障班级有序进行是学校教育良好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证班级管理最大程度地作用于教育的根本——育人,教育管理需要有“放虎归山”的意识,在制度中放权班主任,让其在班级管理上发挥中“真老虎”的本领,即有权对班上进行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定。班主任根据其班级管理的成果,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通过实践反思的方式,反作用于教育管理的理论进步。同时,教育管理还应当具有“统一”的特征,针对不同班主任的个人管理差异性,班级管理的范围也应该进行整体的规范化和边界化,制定统一的班级管理约束原则,利用“以大制小”的方式,用学校宏观发展的管理制度制约着班级管理的不健康发展,同时让班级管理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管理。
        第三,利益协调的“监督”和“评价”共生,让“系统化”作用于团队管理的良性发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社会发展的监督与评价同样适用于教育发展。育人教育的过程中,从教学课时分配到教学服务贡献,每个教育劳动的环节都存在利益的体现。然而如何让教育团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育管理则需要劳动量化和利益具体化,用数字记录的方式衡量劳动工作量,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进行利益分配,让评价与监督共同作用于团队管理,才能让团队管理促进教育管理的稳步前行:1、监督具有严格性,才能掌握握该管理模式下的教育现状;2、监督具有及时性,才能落实团队工作任务落地;3、评价方式多元化,激励团队合作共进;4、评价时段阶段化,层层推进团队发展;5、评价标准丰富化,助力团队全面发展。
        第四,培养“家校共育”的“共同体”思维,让“系统化”发挥校外管理的辅助作用。在全球发展圈缩小的新时代,“合作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词汇早已家喻户晓,通过共同发展组建“共同体”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教育要与时俱进,就要摒弃“教育是学校责任”的旧思想,重视和培养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学校教育教育应当合理利用来自家庭环境的资源,与家庭中已接受的教育相融合,与其构建起适合新时代背景的“教育共同体”。同时,“家校共育”是未成年人发展中备受关注和重视的教育关键点,教育管理更需要“放长线”,聚焦学校管理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及时做好家校沟通,让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才能使教育管理达到持续育人的目标。
        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相辅相成的盘根,系统化的管理也是点面结合的过程,只有满足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机制、实施路径、实施效果、实施评价等有层次、有逻辑地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教育管理“一体化”,才能真正让“系统化”管理模式作用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团队管理和校外管理,才能完成管理赋能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庄严.区域教育治理需要锤炼“如何做”的智慧[J].人民教育,2020,(13-14):14.
[2]吴永军.课程改革需要三大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20,(5):71-78.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的新意义[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