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   作者:李静萍
[导读] 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声乐教学,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提出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实践。
        李静萍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隆昌642150
        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声乐教学,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提出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实践。声乐是大学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文章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声乐课程的所有环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声乐教学;实践;研究
        在教育教学的新概念下,大学提出了“唱”“说”“研”“德”的声乐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注重主唱的歌唱技能的教育,也注重音乐的演奏、学生美学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学生作为未来的音乐教育者所需要的革新、教育及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声乐教育理念、政治教育和高质量的教育概念的统一,需要从重视思政道德教育入手,从而培养集高音乐技能、艺术性和完善人格的音乐人才。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可以引入红歌教学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在声乐课上向学生讲授红色景点歌曲,鼓励大学生理解人民革命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情感,并激发其艺术灵感。
        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红色音乐”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各种说唱音乐和戏剧音乐都是广大民间音乐精神生活反映和现实写照。同时,在“红色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从事音乐的人们自己研究民族和民间音乐,他们创作了非常多的优秀的红色音乐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的歌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永远跟党走》等;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在声乐课上,选择这些能反映时代韵律的优秀作品,积极地使学生更接近主流价值观,并在声乐教学的帮助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家园情怀,并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崇高的人文精神。
二、在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引进红歌教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之所以要在高校声乐中融合红色音乐,既是要融入红色音乐的具体形式,也是要融入红色音乐的精神。红歌教学与高校声乐能实现融合,一方面是二者之间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二者之间的融合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一)在高校声乐中融合红歌教学是声乐教学创新的表现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都对人才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自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育离不开创新。传统高校声乐发展至今,已存在一定的僵化与局限,而将红歌引入高校教育,是声乐教学创新的一大表现。高校声乐的传统模式,与红色声乐的融合发展,往往能碰撞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例如,湖南某高校将毛泽东同志自创的毛氏体操,改编成广场舞,这种创新既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实现声乐形式的发展。此外,声乐原本就是来源于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在劳动间逐渐产生的产物。而当代高校学生普遍远离劳动实践,他们参与的声乐活动是机械和缺乏灵魂的,红歌却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开创的一系列与音乐有关活动,将红歌融入高校声乐,能够帮助学生回归劳动社会实践,符合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是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其是在党的领导下,历经长久的革命岁月,逐渐发展和积淀而成的。红色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重大, 不仅能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能增强凝聚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红歌正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它带有着红色革命的印迹,象征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精神品质。而传承与发展文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便是教育,红色文化离不开教育来进行传承与发展,因此将红歌与高校声乐相融合,是我国当代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是声乐与德育融合的体现
        由于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较为独立的意识,但是由于我国当代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充斥着多元化思想,加上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传播不良文化、思想、言论等现象,与此同时,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虎视眈眈,大学生这批年轻人便是他们试图通过文化渗透,以达到分裂中华的目标群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德育、爱国主义、爱党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传统爱国主义、爱党主义教育显得比较僵化,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创新一直是高校研究的重心,而将红歌与高校声乐融合,能够在发展声乐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红色文化传承,能够起到德育的作用,实现一举两得的成效。


(三)采取循序渐进的“课程思政”声乐教学模式
        针对性格急躁基础又比较差的同学,教师首先不要急躁,要沉下心来,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其明白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和声乐学习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只有把各个歌唱器官协调配合好,把歌唱的机能训练扎实了,技能技巧娴熟了,才能获得好的声音和歌唱能力。声乐学习要稳扎稳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仅要付出汗水,还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需要长期艰苦、细致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情绪对歌唱的影响与作用。愉快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歌唱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在愉悦的氛围中歌唱,才能获得好的歌唱效果。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声乐学习要讲求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歌唱能力的提高必须老老实实打好基础,楼梯要一层一层上,楼房要一层一层盖。歌唱家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训练出来的,欲速则不达。
        此外,教师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歌唱水平布置相应的作业。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因学生比赛心切而让学生“超载”,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使禾苗枯萎。只有量力而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歌唱基础的优秀学生,也才能使学生永远保持歌唱的青春。
        在声乐教学中,一般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以中声区为基础,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需要。第二步,在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更加强调气息和共鸣的强度,但不可急于求成,特别在中间声音向高音区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谨慎。第三步,在比较稳定的基礎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形成有明显声部特点的音域和音色,然后接触比较难的曲目。
        荣誉感、责任感等的培养要贯穿在发声练习、基础歌唱、声乐表演的训练过程中,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为声乐事业作出贡献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声乐课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我们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分别开展教学评价。依据教师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及运用,采用同行评价、自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三位一体,对声乐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打破以往的结果性评价,遵从学生客观成长规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公平公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外作业和期中考试均安排思政方面的考核内容,分值不少于 25%。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提倡诚信治学;声乐课程思政考核中应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比重,既要求考核声乐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注重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情怀,践行专业学习和爱国主义的统一;与课程的合理“增负”相结合,提高重唱、小组唱等合作性演唱形式的比例,并纳入考核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践行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统一。
(三)教学评价的目标
        在声乐课程教学中,要将声乐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育人元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在传递声乐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技能性、艺术性的学习,在学习与演唱中感受生活、感知世界、感悟人生,提高人格修养与品位。通过开展教学评价,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育人的理念,实现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
三、结语
        声乐教育包括声乐技能教育,但不能概括为声乐技能教育。 声乐教育仅仅是人类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仅仅是培训教育,灵魂教育和人类教育。 将“课程思维”纳入声乐教育,从简单的“培养才能”转变为“培养人”,并通过转变观念,学生获得声乐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许多领域中,将获得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 提出这一教育目标,更新了声乐教育理念,树立了声乐教育目标,加深了高中声乐教育的本质包容性,提高了声乐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童秀萍.高校合唱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J].大众文艺,2021(03):173-174.
[2]张剑雨.“四史”教育中的高校声乐教学设计漫谈——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之探微[J].大众文艺,2021(03):185-186.
[3]纪俊娟.音乐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1):10-16.
[4]杨瑞,孟然.“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03):47-50.
[5]董力纬. “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