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学课堂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分层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   作者:许央清
[导读] 中职计算机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许央清
        慈溪技师学院  
        摘要:中职计算机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导致课堂统一授课教学效果较差。本文从中职计算机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出发,深层次论述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产生这些现状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性设想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分层
一、背景:
        作为中职计算机的一名任课教师,我目前授课次数最多的一门课程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入门课,是每个专业、每位高一同学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对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操作作了详细的讲解,是大部分同学学习专业技能课的应用性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性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更好的学习本课程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二、现状和问题
        在现实授课过程中,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课堂问题困扰着我。最常见也是最令我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中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差异:布置的课堂任务,有些同学很快完成了,而有些同学则需要比较久的时间。做完了的同学因为没事干就开始聊天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而没做完的同学则由于课堂氛围的影响更加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也会看到别的同学做完了而着急,自己更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作业。这些花费比较久时间的同学,部分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没有专心听讲,而更大部分则是因为基础薄弱,对计算机接触相对少,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而产生的困境。
        经过仔细的研究与分析,我发现,产生这些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学生是个体,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在学习和接受知识过程中也必然存在有的同学学的比较快,有的同学学的比较慢的情况。《新课标》要求:“高中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引自《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
2、计算机课程学习经历的不均衡
        计算机这门课从小学到初中都有教学计划安排,教授内容不能说完全一致,但是大体上比较相似。然而虽然课程安排如此,但是经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才得知,有些学生小学甚至初中都没有上过这门课,这门课虽然也会有安排,但是往往会被其他语数英的主课老师占用课程,或者由于农村学校设施相对落后,根本没有安排计算机课的教授。而有些同学则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一直到初中。这样一来,便形成了这门课学习的巨大差异,也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时段计算机能力的明显化差异。
3、日常接触计算机频率的不均等
        家庭优越的学生家里配备了计算机,他们平时对计算机的接触就比较频繁,而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他们平时对计算机的接触相对就要少的多。
        另外,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喜欢计算机的同学相对那些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接触计算机就会更多,对计算机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就会更多更深入。


4、性别差异引发关注点的不同
        这是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凸显的一个问题,性别差异导致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引入的热点或者游戏环节引发不同程度的关注。例如在刚教授计算机的课程时,有一个打字的基础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有单机打字游戏和多人打字比赛的一个环节设置,对于单机游戏,女生能够饶有趣味的安静的练习许久,而男生则更倾向于选择多人打字比赛去挑战别人,相互竞争。
5、其他特殊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遇见一些教学计划以外的情况。如曾经好几次碰到过班级中出现不会拼音的同学,从而导致其在文字录入过程中无法顺利使用拼音进行录入。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也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
三、对策
        基于这般现状和问题,我曾经试图采用分组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模式解决,但效果都不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矛盾。
        在此,我认为通过分层教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若能在全年级段范围内实现计算机课的分层教学,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1、分层方式
        为了确保可靠性,我认为有必要采用以下三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分层。
        (1)调查问卷:通过相关问题可以得出学生接触计算机的途径、频率以及在之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对计算机的基本学习情况,由此产生学生对计算机熟悉度的一个分值。
        但是调查问卷的方式过于主观,不能确保其真实性,也不能仅仅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计算机能力,因此,还必须结合以下两种方式。
        (2)理论测试:通过理论测试卷,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测试包括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硬件、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并由此得出第二个分值。
        (3)上机测试:上机测试结合学生的文字录入水平、对操作系统的操作应用、对office三大软件等方面的知识测验,从而把握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由此得出第三个分值。
        将这三个分值按照30%、40%、40%的比重结合起来,得出学生最终的分值,并按此进行A、B、C班的分层设定。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立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下能够理解、接受、掌握课堂知识。如果要在一个基础差异大的班级里统一授课,既要照顾层次好的同学,又要照顾层次差的同学,要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就比较困难,但是分层教学以后就很容易实现,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检验的重要反馈手段。由于分层教学的设定,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应考虑到这一因素,能根据实际来设定不同层级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以求既能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采用分层的教学方式,既是适应学生的需要,又能解决教师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便是适应教育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