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青
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小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51
摘要:编织课程在小学劳技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编织技巧,并在主体实践经历中体验成功与快乐。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细心挖掘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方法;开发课外资源入手,让学生在经历有意义的编织活动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学会简单的编织技术,为学生追求一技之长做好铺垫。
关键词:劳技 “编织”课程 实践
一、研究缘起:“编织”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编排缺乏连贯性
省编教材《劳动与技术》三至六年级教材共132课,其中关于编织板块的教学都出现在每个年段的上册内容。就是说孩子接触到编织教学的内容都在同一个阶段,而且比较密集,一旦编织课程结束,孩子们就得过一年以后才会再次接触到这块内容。中间如果没有刻意地进行训练和巩固,到下一次学习编织内容,又会有许多孩子得从头学过,这样的教材编排缺乏连贯性,学生很难更好地掌握和巩固。
(二)教师缺乏专业性
“编织”教学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常因材料准备费时费力,课堂时间不足、技术掌握不全等因素被任课老师所忽视,加上专业的劳技教师不足,主课教师兼职的现象普遍,往往这些“劳技教师”自身也没有专业的编织技巧,所以许多教师都会选择比较简单的内容来上,而往往忽视有技巧,有难度的板块内容,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不够系统,技术难掌握等问题。
(三)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编织教学课堂由于受材料、技巧和编织时间的限制,大多学校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练习,最后孩子往往受到技巧的限制而不了了之。课堂上老师仅仅带领学生学习书本中的技能方法,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学,然后教师发材料,让学生在课堂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对优秀作品或个别错误作品进行点评,往往会忽视了小部分技术掌握不全的孩子。
如何让劳技中的编织课程体现其价值性与重要性,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归纳整理。
二、研究的实践:“编织”课程教学以生为本
(一)细心挖掘教学内容,让编织教学实践更生活化
编织教材从简单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编排,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原有技术水平,深化教材内容,拓展编织教学教材外延,让编织教学教材内容形成系列性,有助于学生编织技术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1.结合学生原有技术水平,调整编织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组织的前提必须是了解学生原有基础。劳技课堂编织课程教学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原有技术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
2.引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延伸编织教学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结合学生编织技术水平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将一些可操作的编织教学内容安排进劳技课堂,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具有实践性的课程。
3.根据学生能力及特点,拓展编织教学内容
省编《劳动与技术》教材,三至六年级安排了6个主题的教学内容。笔者结合学生编织技术水平发展特点,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将一些可操作的编织教学内容安排进劳技课堂,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具有实践性的课程。
(二)精心组织教学方法,让编织教学实践更有实效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精心组织课堂,使编织教学更有实效。
“编织”学习以技术性学习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选择讲授、谈话、演示、观察、设计、练习、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下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选择最典型的三种方法来介绍“编织”教学的课堂策略。
1.多种演示——让技巧更加直观明了
多种演示能直观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技术的实效。
教师示范操作演示,学生现场操作演示,课件图片或微课播放演示等,途径不同,但技术的要领难点都能随这一直观的教学方法迎刃而解。
(1.1)实物图片演示,突破编织技术关键点
编织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引领学生认识编织材料及材料特点、编织工具、编织图案、挂件、饰品等,实物或图片演示,能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如步骤的讲解,动作要领的提炼等,用图片演示,学生能一目了然发现技术关键点。
(1.2)微课视频演示,突破编织技术重点
编织技能如穿、编、绕、压、抽等技巧,是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碰到问题,静态图片不能很好地演示,通过课件中微课的播放,加上教师适时的语言引导,拉近了学习到操作的距离。编织技术重点也更容易凸显,使学生习得技巧更加高效快速,很大程度上也节约了上课时间。
2.合作讨论——让思维碰撞出火花
编织教学中,因为技巧和难度的限制,所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等方式。待学生学会编织技能,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会运用讨论,让学生展示充分讨论来计划实施方案。
3. 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被动接收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性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得到加强。
(3.1)提问式探究,用问题开启编织学习
“编织”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成系列性的提问来引领学生探究。不仅主动掌握了编制方法的要领等,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3.2) 操作型探究,用实践探究编织技能
劳技课堂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编织项目亦是如此。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操作,能探究很多问题,如编织的方法,技术要领,步骤等等。
(3.3)比较型探究,用比较明晰编织技术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可能性。类比型探究能更好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编织技能。
例如:在执教《美丽云雀结》一课时,编织好第一个云雀结,接着要往下编第二个云雀结(第二个的编法和第一个完全不同)。我一边问一边出示图解:它到底怎么编?由什么规律?它和第一个云雀结区别在哪?当学生比较发现后,我再进行演示,学生就会更加注意这个要点,不再轻易犯错。
(3.4)总结型探究,用归纳明确编织技巧
总结型探究,学生经历了很多探究活动后,形成最后的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例如:在执教《美丽的云雀结》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如何让云雀结变得更漂亮?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①把两根绳风别用环套结起头。②用第一根绳挑起第二根绳编制一组云雀结。③用第二根绳挑起杠编完的第一根绳再编织一组云雀结,以此类推。这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一个自觉自恳、充满愉悦与智慧的学习过程。
(三)开发课外资源,让编织教学资源回归生活
编织技术的舞台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假日小队等都可以为之搭建展示舞台。通过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感受编织技术给自己带来的便利,体会自己制作的成就感。
1.让编织教学实践走进社团活动。
有趣的编织社团,不仅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一展手艺的平台。它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材料和编织样式开始,两课时完成一个教学内容,前半节课先让学生观摩作品,讨论所需要的材料和技巧,以及安全实用工具的注意点,后半节课学生分工讨论并动手完成作品。学生们对自己作品充满成就感,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在学校的“社团成果展示”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手艺,获得“最佳作品社团”的称号。虽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这一板块的内容也较多,但我们可以把“大课堂”移入到“小课堂”,开展富有特色的编织拓展课程教学,利用有限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编织的世界中创造更多的奇迹。
2.让编织教学实践渗透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精彩纷呈,我们将编织教学渗透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假日小队活动,亲子活动,“六一”节义卖等,为学生学习展示编织技术寻找到另一个舞台。将各种各样的编织作品在小队活动中进行佩戴,假日小队活动主题和编织教学相结合,寻访一些民间的编织手艺者,跟他学习一些更复杂的编织技巧,让小队活动更精彩有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
三、研究的成效:
(一) “编织”课程教学:从“照本宣科”到“自主创新”
1.特色教学内容,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我们通过变换教学内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操作性,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引入更为新颖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拓展教材外延,让我们的“编织”教学更加有趣。
2.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富有生机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微课、示范性的操作等演示法,让学生全方位更直接地观察学习技术操作的流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且直观的感性材料,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效。学生通过与组内成员讨论看图分解、分工、操作等任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灵活应用编织知识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宽广的实践舞台
将编织教学实践适时地融入到社团活动和学生活动中,给学生学习展示技术、
展示作品搭建更多地平台,让他们不仅学习了这门技术,更多地是把这门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
(二)学生提高:从“外行”到“行家”
1.从“枯燥乏味”到“浓厚兴趣”
课题研究的前期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学生感到编织课比较枯燥,老师讲解比较多,操作少。经过一年的研究,通过老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开展活动,使得学生对编织课的喜欢程度明显提高。
2.从“观赏者”到“小能手”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选择了合理的教学内容,并调整了相应的教学和拓展的措施,使学生从之前的只会用观赏,到现在能用简单编织技术制作简单的作品,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技术。在成长袋的自我评价中,字里行间能看出他们在编织学习中获得的自信和喜悦。
(三)教师提升:从“教书匠”到“研究者”
通过研究,加强行为目标的整体性,优化行为过程的有效性,获得行为结果反馈的及时性,能很好的促进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知行统一。
1. 转变了教学理念
通过实践,首先转变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科学的、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我们还积极在学科组内进行了成果展示和推广,引导整组教师认识到:科学性、创造性的为学生开辟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 。
2.提升了研究能力
在这种规范、踏实、有效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了“研究”的意识,并把这种“研究”作为一种习惯践行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以上仅为笔者实践后,一些粗浅的思考。在编织教学课堂实践中,肯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期待有心人去思考破解,让我们为学生的编织技术的启蒙做一些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1)《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2)吴玉梅,居建华《浅谈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4)
(3)《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 国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