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鹏
张家口市实验中学 075131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学生们在初中生涯中最为重要地一门课程,它不仅教会学生们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以及基本素质,同时在青少年学生们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阶段,《道德与法治》这一课堂教学对学生们三观的建成加以引导,这一步是学生们将来永远无法弥补的一颗。就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道德与法治》这一课堂教学未能有效开展,更不要说会指引学生们三观的形成了。无论如何,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的教学基础,同样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当下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优化措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措施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与支持。但是我们当中的一部分国人由于极差的素质,比如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让其他国际友人对于中国人的好感度大大下降。曾经有句笑话,在法国的一家餐厅门口,挂着一张纸板,上面写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乃是奇耻大辱。与此同时,党中央也高度重视起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号召全国上下各大中小学积极完善落实素质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就注重学生们的素质培养以及道德意识的树立。
于是,《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乘着“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东风,进入全国各大中小学的课堂。但就当下而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道德与法治内容抽象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进校园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举。但《道德与法治》这一书中所出现的名词过于抽象,以至于学生们无法清楚地理解其中,比如,公共规则、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宪法、权利与义务、法治精神、改革开放等等。
经调查走访发现,学生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一课后,对以上名词只是有一个简单地了解,但其具体定义以及重要内涵却不甚了解,这就体现出学生们面对《道德与法治》中抽象名词的反应。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现状,老师们并未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这其中既有当下教育模式的问题,亦有老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2学生们参与度不高
学生们大都有畏难心理,而《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与其说是学生们初中生涯中的关键一门学科,不如说是学生们初中生涯中的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面对这一情景,很少会有学生迎难而上,于是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自然不高。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生活中的第一关,即中考。在这初中三年内,学生们为中考竭尽全力、奋笔疾书,只为考取高分,进入理想的高中。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值不高甚至不计入考试。比如在河南某地区,这一课程在中考时仅占70分的分值,同时还是开卷考试。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们在《道德与法治》这一座难以翻越大山面前选择了绕道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学生们本就不高的学习热情变得愈来愈低沉,参与度也愈来愈低。
1.3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道德与法治》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在此基础上大力展开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尤为艰难的一步。师资力量的匮乏让学校不得不采用其他课程老师代课的情况,由此便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他课程的老师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了解程度也不高,这些老师只能照着课本上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同学们进行授课。这样一来,不仅加大了其他任课老师的日常备课任务,而且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教学。
同时,不同任课老师对于同一种观点的看法是不同的,这也会使学生们对于同一概念的内容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语文老师与物理老师在面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时的不同理解,这便体现出师资力量匮乏的弊端。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2.1将内容“化繁为简”
我们在上文中曾指出当前《道德与法治》这一课本中存在许多抽象名词,这些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击退了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热忱。因此,我们老师有必要也有义务对我们的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操作,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这样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接受程度。久而久之,学生们自然会发现《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完善自己三观,便会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来。
2.2老师与学生们“权力反转”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老师往往照着书本上的知识讲解,学生们也没有课堂参与感,课堂的主动权一直在老师手中,就像老师是拿着风筝线轴,而学生是天上的风筝。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显而易见,所以老师要做到将课堂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
比如,在学习“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将“你心中的美好祖国是怎样的?”“如何建设美好祖国?”“你能为建设美好祖国做出那些贡献?”“等等一系列问题交给学生,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开展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这不仅实现“权力反转”,同时营造了极其融洽的课堂氛围,而这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无关分数的热爱。
2.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与此同时,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晦涩难懂的内容或话题时,老师可以将其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晦涩难懂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极大程度地实现了开展《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维护宪法权威”一课时,老师可以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真实案例来为学生们举例说明。或者让学生们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宪法权威”的了解,同时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宪法”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模式有问题、学生们参与度不高、师资力量不够等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再不解决这些问题,素质教育改革终究会化为泡影。我们要将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在课堂中实现“权力反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留意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同时结合课堂效果对以上措施的施行进行适当地调整。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会实现开展素质教育地初心。
参考文献:
[1]赵洪琴.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措施[J]. 文理导航(上旬), 2017, 000(005):85-86.
[2]贾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导入优化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3]余雪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未来英才, 2018, 000(0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