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次仁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第二双语幼儿园 852300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还是先看看现状吧,我们都熟悉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特别爱问为什么,问题最多。有些时候,做父母的、为人师的,对这些问题还有点不胜其烦。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问题却逐渐减少。为什么受的教育越多,学生的问题却越少?对此,我作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从学校的三、四、五、六年级随机抽查了100名学生,在结果中发现,有24.7%的学生总找不到提问的机会,有70%的学生认为不能打断教师的讲课,有50%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提问和发言感到紧张。分析得出:学生不会问,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问,学生对提问不感兴趣等,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包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我做了以下一些研究并取得一些收获。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不敢提问,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不是,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因为学生自身有许多顾虑,怕问错了会遭同学讥讽和笑话;怕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设计和教学的要求,被老师否定。因此,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下来,问题意识就逐渐消失了,代之的是被动听从教师的讲授,其应对策略我尝试如下: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敢于提问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和疑问,有时甚至是与教师的教学意图相悖或是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此时,教师要根据教学论的原理,抓住学生认知和心理的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发展提问能力。
1.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孙悟空的“天天文体超市”开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让我们来看看价格:圆珠笔每支2元 、小熊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 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
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学生们的热情极高,最开始学生购买时用的都是学过的表内乘法,例如:圆珠笔每支2元,买4只是8元等,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了:小熊玩具每个10元,买4个是多少元,列式是10×4该怎样计算呢?滑板车213元,买4辆是多少元,列式是213×4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现在遇到的问题,由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欲望。当然学生这时提出的问题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
2.重塑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传统教材过多的是学生与文本(教材)之间的封闭的、单一地对话。比如在推导长、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先是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得到它们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观察到面积和长、宽数据之间的联系,还是很难体会到为什么长乘以宽就是面积的真正含义。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呢?可以小组讨论或和教师一起讨论。”学生讨论后摆出各种图形,我再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的几个乘以几行(既长乘以宽)就行了。在这里,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教给学生提问策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提升问题的质量
要教会学生怎样问,教师自己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做好“提问”的示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下体会到: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渴望知道原因的。这样的问题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可以充分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有了实践的基础后,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触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预留适时、适度的空白,保证学生提问的时空
教师频频发问,问题跨度小、难度低,或者在学生需要时没有给学生持续思维的机会和时间,常常使学生的思维刚启动又被教师的问题打断了。教师解决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他们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就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随时提供学生争辩的机会。教师除了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外,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给学生留下“空白”。这种预留的“空白”指的不仅仅是在教师讲解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包括在教学的适当处留一点给学生“既要跳起来又能抓得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去质疑。另外许多灵感和“顿悟”都产生于矛盾中,很多问题也是随着认知的冲突而产生。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原有认识的冲突点去预设,学生在经历了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思想和体会,问题就在课堂中自然生成了。这时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分歧所在,适时地画龙点睛,将给学生学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