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游戏指导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4期   作者:林丽碰
[导读]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林丽碰
        福建省惠安县螺城中新纪华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100
                         
        摘要: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很多方面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那样迅速而轻松地投入游戏。教师的解决策略如制作角色标志,为自主分配角色提供物质支持;建立合理的循环秩序,为游戏互动打开顺畅通道,让幼儿在群体游戏过程中如鱼得水;精简角色关系,让每位幼儿尽兴游戏。让游戏回归本真,不教自会的游戏才好玩、オ具有生命力,才能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成长自然地持续、延伸。
        关键词: 角色游戏;回归本真
        
        一、问题的提出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很多方面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那样迅速而轻松地投入游戏,以往在组织角色游戏,我们发现有很多引发幼儿游戏不顺利的原因,经过统计,以下几个问题对小班孩子的游戏投入程度和快乐体验影响最大。
        1、老师帮助角色分配时间长,占用幼儿游戏时间。
        2、各主题及幼儿个体之间互动欠积极、不充分、不顺畅。
        3、教师在准备和收拾玩具时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孩子参与度不够。
        二、原因的分析
        1、角色标识不明显,影响自己和同伴之间的角色识别,使孩子对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和角色应有的人数产生混乱,同时又因年龄较小不懂得如何解决,拖长了角色分配的时间。
        2、幼儿自我中心占主要,不会主动与同伴交流,每个人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永远不想受别人干扰,因此影响了游戏互动。
        3、孩子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差,依然所有的事情都依赖老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三、解决的策略
        (一)制作角色标志,为自主分配角色提供物质支持。
        1.用服饰和道具标志角色。如妈妈的围裙、爸爸的领带,司机的方向盘、服务员的小推车等等让扮演的幼儿自己和其他幼儿都能一目了然地明白各自的角色。
        2.以标志数量控制幼儿人数。如3个厨师帽供3名幼儿扮演厨师、2个医生帽供2名幼儿扮演医生、4条围裙供4名幼儿扮菜市场老板。幼儿只要在同一时间自由领取了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服饰或道具后即可马上进入角色,省却了教师帮助幼儿统一分配角色的时间和过程,同时培养了幼儿懂得主动参与、先来后到的规则意识。
        3.让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相对其他角色,“客人”的角色比较特殊,客人们要去各主题之间穿梭互动,是游戏中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于这一角色没有特定的“工作”和固定的场所,小班幼儿会感觉缺乏归属感和角色定位,因此,很多幼儿并不愿意玩,即使被老师“分配”到了,也玩得索然无味,甚至到处捣乱,影响游戏秩序。为此,我们专门为“客人”设计了一个客人专人的“包包”,即可放钱,也可以放买来的东西,有了这个可以自主操作的标志和道具,幼儿马上来了精神,“客人”摇身一变城了最抢手的角色。
        (二)建立合理的循环秩序,为游戏互动打开顺畅通道。
        要让幼儿在群体游戏过程中大家都感觉顺畅,如鱼得水,就必需尽可能避免拥堵或孤立的情况,因此,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建立游戏规则和秩序,以使游戏从头到尾都盎然有序。
        1.“再使用”的玩具循环。
        (1)“钱”的流通使用。‘钱”是各角色游戏主题之间最重要的道具,在取钱、付钱、收钱、存钱的过程中所有角色自然产生了各种互动关系,如买卖关系、服务关系、付出与收获等等。
        每人都配备的钱包是每一轮循环的中转站。钱包的设计必须是各具特色、方便实用且不防碍幼儿活动的。如客人的手袋、老板的围裙口袋、司机服上的钱夹、理发师的腰包等等,“钱”才得于在孩子们手和钱包里进进出出、你来我往。另外,我们设计了“自动存取款机”以来回收钱,“客人”需要时按了“密码键”从机器里领出定量的钱,而有赚钱的老板则不时把赚来的钱一片一片从“存钱口”塞进去,这一过程也正是小班孩子非常喜欢的小细节,那些钱自然成了会流通的活钱。
        (2)“消费品”的反复使用。

一些有关买卖消费的玩具常常是有进无出或有出无进,如娃娃家里很快地礼物就堆积如山,而商场的东西则很快缺货了,我们设计了“服务员”来解决,请服务员用专用的小推车不停地去各个主题场地把用过的东西送回家,这样一来这些被到处转移的玩具就能被源源不断地循环使用起来了,每个游戏场一直能保持整洁,游戏结束时,老师也不用花很多时间组织幼儿专门收拾整理玩具了。
        2.“串主题”的互动循环。
        各主题之间的互动是角色游戏能否“玩得起来”的关健,小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还很被动,经常拿了玩具旁若无人地自己玩自己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设计好主题之间的循环互动,幼儿才能在这种“潜规则”中有意识地与不同主题角色的幼儿互动,产生良好的游戏氛围,如我们提出,“娃娃家”和“诊所”和“餐厅”相距都很远都要坐公交车才能到,而公交车则是根据画好的路标在各主题点“到站停车”的,于是所有孩子要出去哪儿都会去乘车,“ⅹⅹ站到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带动了整个游戏场景的气氛活跃了起来。而“客人”更是成了沟通各主题的主流分子,他们领了钱一会儿去吃饭,一会儿去理发,不停地花钱,其他主题的幼儿则在与客人游戏的过程中不停地工作、赚钱、存钱,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3.“互轮换”的角色循环
        一些互动情节较少的角色,如埋头苦干的服务员,独自开车的司机,我们安排2名以上的幼儿搭档工作,互相帮忙轮班,让他们在工作之余不会觉太过孤单,在有同伴的共事中幼儿往往会自己想出更多有趣的玩法。
        小班幼儿有时玩一个角色的持久性不够,有的幼儿玩一会儿后会不耐烦,但如果任由他们改换角色则很容易引起主题角色空缺进而影响大家共同的游戏秩序,对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也不好。为此,我们设计了“暂停服务”标志,规定玩同一主题的角色幼儿需要“出门”或休息时可以轮流使用。如餐厅里3名厨师有人想去体检或存钱时,可以有1人在柜台上摆上“暂停服务”标志,另2名厨师则必须等到他回来时才可以离开岗位,这样既免却了个别幼儿的倦怠心理,又在这一游戏情节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三)精简的角色关系,让每位幼儿尽兴游戏
        小班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还不高,一个班级群体的合作游戏,角色的岗位职责稍有偏倚,便会有一些幼儿只能担当“配角”,不能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参与。
        如果小班幼儿玩医院游戏时同时设置了医生、护士、挂号台和药房,无论老师怎么讲解,许多幼儿都会混淆起来,按部就班的话肯定玩得没意思。为此,我们将“医院”改为“诊所”,里面只设医生一种角色,病人来了只要找医生即可问诊、打针、吃药、付钱,减少了过多的程序,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变得更加主动和丰实了。又如我们把设有厨师、服务员的“餐厅”改为“自助餐厅”,迎合小班孩子喜欢直接到柜台买食物的心理,客人直接把买来的蔬菜交给厨师煮或点菜,然后自己端盘子到座位上吃饭,省却了中间服务的模糊和等待的环节,孩子之间的对话更加直接了然,肢体配合的动作更多,玩得也更加投入和尽兴了。
        四、建议
        1、开展幼儿熟悉的主题,再现孩子的真实生活
        无论什么环境,与小班孩子生活关系密切的主题并不太多,加上小班幼儿对周围环境认识的简浅,开设太过新潮或离大部分幼儿生活遥远的主题,孩子必定很难持久地、轻松地游戏,如果是教师人为丰富相关经验,这样“教”出来的游戏,因其离开幼儿生活实际,孩子玩的水平也不可能自然地提升。而那些孩子耳闻目睹的真实生活,才是孩子快乐游戏、创造游戏的无尽源泉。让游戏回归本真,不教自会的游戏才好玩、才具有生命力,它能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成长自然地持续、延伸。在组织这些游戏过程中,老师自是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
        2、场地布置要因地制宜,方便孩子的参与和准备。
        小班幼儿人小力微,很多设置场地、分发玩具的准备工作都要老师来完成,因此布置场地时要本着应地制宜的原则,灵活利用周围的场地和设备设施来安排主题场景、投放玩具,如窗台可以用来作为商场的柜台、衣帽柜整理好了可以用来当诊所的隔柜等等,把相应的玩具材料就近存放,指导幼儿辩识和取放。做到物尽其用,取放方便,以期每次准备游戏时都能省时省力,把时间多用在照看孩子上。
        3、仿真玩具、替代玩具、自制玩具兼用。
        角色游戏需要一些仿真的玩具以帮助幼儿辨别彼此的角色形象,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还不够精准,这些仿真玩具能让他们是互相明白“这是什么”,比如商场卖的商品,餐厅的食物等等,以便更好更快地进行互动交流。
        利用一些现成的玩具材料作为替代品进行游戏,如用积木作为糕点,花片当钱币等,可以丰富游戏材料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同时可以节省大量老师准备的精力和时间。
        自制玩具可以凸显角色和游戏的个性和特征,也是角色游戏必须具备的,其中凝聚了老师和家长的智慧和心血。建议使用布料作为主要材料,布制玩具具有轻巧、耐用、易清洁、易收集、易整理等优点。用布料制成角色游戏的服饰和玩具非常实用和好看,一次做好后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减少教师反复制作玩具辛劳。
        
        参考文献:
        [1]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2期.丁海东.
        [2]与华爱华教授再谈游戏.《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12期.陈宁.
        [3]游戏精神的缺失:幼儿园教育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22期.张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