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陆顺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洪濑第二小学 362331
摘要:所谓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以课内阅读文本的某特征为纽带,延伸、拓展课外的阅读文本,以弥补语文教材文本数量少、题材狭窄等不足,进而起到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作用。但是,课内外阅读衔接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本文主要分析探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
引言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指的是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方法来阅读课外的文章或者书籍,提高阅读的效果,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内外阅读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有效衔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将课本知识方法作为基础,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一、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
(一)优化读本选择
课外阅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优质的、适合学生当前水平的阅读文本。而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能力,并且选入的内容基本是名家名作,使得教材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果以教材中的课文为标准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则可以优化读本选择,走好拓展阅读的第一步。
(二)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固然是一件有趣且有益的事情,但学生对阅读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他们的阅读动力基本靠兴趣来维持。如果教师直接引入课外阅读文本,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却能让学生捕捉到课内外阅读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将对课文的兴趣转移到课外阅读文本上,这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二、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外读物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挑选读物时花费的精力过多。其次,一些学校对于小学生阅读不够重视,对于考试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时间大都用于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阅读上,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很多优秀文章被印到试卷上并配上了一道道题,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就是阅读文章做阅读理解题,使得学生对阅读很难提起兴趣。但真正能锻炼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并不是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目,而是大量且优质的阅读积累。所以,阅读兴趣不高是学生课外阅读数量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无法完成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阅读能力没有提升。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优秀书目,实现有效的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三、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措施
(一)内容衔接
所谓内容衔接,就是不考虑文章的题材、体裁和作者,仅从课文内容出发,观察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哪些元素感兴趣,然后以此元素作为纽带,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课文中讲述了某个人的某件事,学生对这一人物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与该人物相关的其他作品;或者,课文中表达了某一思想主题,给学生带来启发,且学生犹有余兴,教师可以拓展同一思想主题的作品,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1.衔接人物。人物传记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类别,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有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得以认识某领域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一代领袖毛泽东,著名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等。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兴趣或敬佩之情时,教师可以拓展介绍该人物相关的文学作品。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感佩周总理年少志高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教师便可以详细介绍周恩来,并给学生推荐讲述周恩来事迹的作品,比如长篇纪实文学《走进周恩来》,也可以从《周恩来选集》中挑选一些内容简单的文章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对周总理产生更全面的认识。2.衔接主题。小学语文教学兼有德育功能,所以教材编写者在选择课文时,会充分考虑文章的思想深度和价值观念,使其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需求,从而给学生待人接物方面带来积极的引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当课文主题思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颇具教育价值时,教师不妨以此为纽带,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例如,在学习《墨梅》时,诗中“梅花”这一意象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拓展梅花相关的诗文,比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柳宗元的《早梅》等。引导学生对不同诗词中的梅花形象进行对比,总结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坚韧等美好品质。另外,《墨梅》的最后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诗人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珍贵品性,同样也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含义相近的诗句,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全诗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
(二)以教材为依托,进行阅读资源的挖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作为依托和线索,找到和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其知识面,深入了解文本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靖康之变”带给国家和老百姓的苦难和屈辱历史,了解北宋灭亡后,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寻欢作乐的生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更深刻感受到诗人陆游的迫切希望祖国统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感受到诗人林升的愤恨和对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忧虑的爱国之情。课内和课外阅读衔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使它们与教材衔接起来,这样学生会将课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不仅能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广度和深度。
(三)及时变更教学方法,丰富阅读衔接教学手段
课内外阅读衔接是丰富小学生阅读量的有效手段,然而,在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的同时,语文教师应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减缓学生的负担,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更加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阅读教学需求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在衔接课内外阅读时,群文阅读或主题式阅读都是很好的阅读整合方法,语文教师通过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取重点内容,横向对比多篇阅读文本的异同点,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通过这种方法,小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不仅能够快速提升阅读量,还能更加熟练地使用各类阅读方法,自主完成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工作,顺利总结衔接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内外阅读衔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发展需求,找到合适的衔接点,为学生搭建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得到愉快的阅读体验,同时得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桂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45—246.
[2]石兰芳.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J].汉字文化,2019(22):101—102.
[3]张小平.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48.
[4]蔡妙琴.立足课内衔接课外: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途径[J].小学时代,2020(4):74-75.
[5]张跟兵,祁银凤.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简析[J].山西青年,202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