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凤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第二小学 524094
摘要:由于当前新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生对基本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期间,不断的探究和发现新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落实和拓展,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是根据当前小学数学在其应用题教学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阐述,为后期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应用题;关注重点
引言
进入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方式、对于整个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进而为后期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通过对应用题解题方面的针对性培育,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稳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一、重视应用题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一味地只是专注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整个教学情境和氛围的创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很多教师甚至认为这种数学情境创设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其实这种观点对于整个教学发展以及教学的目标来说是相违背的。因为通过情景的有效创设,一方面可以对基本素材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这些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以及生活之间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进行具体应用题检查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境创设之下,让学生能够对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更加的深刻[1]。比如说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内容更加的深刻和理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百分比的举例,比如今天超市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女性购物者,百分之十的人是用的现金结算,小明购买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大约有百分之三等。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了教师的鼓励也会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心态。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所无法理解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引入,以此强化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为后期问题的解答奠定扎实的基础[2]。
二、明确解答步骤
就部分教材内容来看,应用题的分布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合理有效的设置相应的应用题解答模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充分根据当前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相关的应用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答。对于基本公式的来源以及运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说在遇到归一这一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求出一份是多少,也就是说单一量,然后再根据这一单一量为具体的解题标准,进而求出所要求出的具体数量,对于这一类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问题。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亟须明确解题步骤,比如在解析连除应用题的时候:在图书区域一共有300本图书,教师现在要将所有的图书分别归类以后放在三个都是3层的书架上面,现在请问:一层书架上面总共需要放置多少本书?在学生思考以后,教师进行解题思路的分享:首先,需要对题目涉及的关系进行明确,比如总的图书数量÷书架的总层数=每一层实际的图书数量;每一个书架的书本数量÷每一个书架的具体层数=每一层的实际图书数。其次,学生需要明确首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最后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三、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当前的应用题解析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而在进行解题中形成动手、思考的良好习惯,比如说对于重量等一类的应用题,在进行解答期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存在难度,不知道在解题中需要用到加法、乘法,还是混合运算等,思路不够明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分析。对于学习长方形以及圆形等一类图形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板以及圆规等具体的工具进行图形的绘制,或者是在课余的实践,利用折叠的方式对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等一类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熟悉和把握,进而对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吸收,与此同时进一步掌握具体的解题方式和技巧。
四、结束语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针对整个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教学的重点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的素梅.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探讨[J].考试周刊,2015,0(73):80-80.
[2]罗太均.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0(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