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蓝革生
[导读] 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标准,
        蓝革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拉烈镇尚育小学  530732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标准,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使能力的培养能够更进一步是当下教学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深入分析现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与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年级;思维能力
        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促使学生逐步获取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恰恰是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教学中所探讨的关键,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一、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武器”,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无论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并逐步产生遇到问题积极探索,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进步的一个关键节点。
        此外,在小学四年级这个特定的年龄层来说,学生正在从低年级走入高年级,从完全依赖教师到逐步形成独立观念,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而思维能力恰恰是帮助学生实现“独立”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无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与重要意义,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上来看,在小学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具体方法
        具体到实际中,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从学情本身入手,围绕学生个性,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激发思维动机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与教师之间逐步形成了平等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带给学生的压力与不安的心理感觉正在减弱,师生正在通过全新的师生关系来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互动。

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且缺乏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因此,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本身还是偏向依赖教师教学,教师也在主观上形成错误认知,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依旧掌握着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权,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思维动机,无法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活动[1]。
        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重新构建思维动机,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思维、锻炼思维、形成思维能力,并不断的提高。具体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为例,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各自的含义与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旧知识,来实现思维迁移与转化,促使学生产生思维意识,如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四年级,大家一共发了几本数学书呀?”学生作答,教师引出概念“对,所以当我们把数字合并在一起,合成为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然后再分别与学生一起讨论定义,“和”、“加数”得相关定义,而加减乘数本身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也开展过,所以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产生思维,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在理论上形成思维迁移,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来理解概念性问题,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问题
        思维单一化,就无法提升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即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正反推理”。
        同样以上文中提到的“四则运算”为例,教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规律性计算试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如“10X2=20,10X5=50,10X8=80”,让学生观察其中存在的规律,与学生一同展开分析,然后提高难度,如“5X8=40,20X9=180,30X7=210”等这样的数学题目,教师放开课堂,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自己发现规律,摸索变化过程,从而完成归纳与总结,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2]。
        (三)语言促进思维
        在上文中一再强调,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学生年龄比较小,本身就依赖教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自然而言的存在“等待”教师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借助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思维发展。如在应用题的解答与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强调“已知条件”,而学生则需要实现“未知解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在通过语言逻辑,引导学生实现思维延展,进而完成问题的解答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思考方式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真正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建珍.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0(10):49-50.
[2]汤学敏.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读与写,2019(13):169-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