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创新教育模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王磊
[导读]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磊
        会宁县第五中学,甘肃 会宁 730700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探索与改革时期凝聚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更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奋发进取、团结一致的精神航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传承与发扬红色基因,党中央也提出加强“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要求。中学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国家的呼唤,积极突进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的纵深融合,培养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具备高度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基于此,文章从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红色文化与中学生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究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中学生;德育;创新;教育模式
引言
   “红色”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对改革奋斗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泛。看惯了快餐式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使人们的内心无比渴望那种振奋人心、留存历史的文化力量。红色文化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感召下应运而生,带有鲜明“红色”精神元素的文学作品、影视等在此阶段层出不穷。自此,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情感期盼与灵魂托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理想与信念拼搏奋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时代,我们也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抚今追昔,革命先辈们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斗争,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学生正处于成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又处于我国壮大崛起的新时代,而革命时期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加之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于革命历史、我党的执政历程了解不够深入,在理想信念上容易动摇。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至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国,传承红色精神、解读革命历史、宣传革命先辈英勇事迹,不仅可以拓宽德育资源,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悟到我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继而增强学生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下文将从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阐释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
(一)拓宽德育渠道及内容
        德育教育具有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的时代性、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性、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三大基本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学生德育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下的伦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立党为公及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与自信意识。德育内涵的延伸,致使传统德育资源无法适应当代中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无法契合时代的脉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内涵生动,具有极强的先进性、思想性。不仅包括红色影视资源、红色文学资源、红色歌谣资源,还包括红色旅游资源;既可以作为中学生德育的教育内容,又可以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能够让中学生在革命先辈英勇事迹、伟大精神的感召下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在丰富德育内容与渠道的同时可以保证德育教育路向正确,并可为德育教学的优化改进提供指导[1]。
(二)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思想精神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其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之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唯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拼搏的精神、敢于创新变革的勇气才能在在精神上实现富裕,才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信仰力量抵御不良思潮的诱导。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至中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德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诠释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目标,将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面临抉择时始终以民族、国家、集体利益至上。除此之外,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在校内营造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氛围,可以发挥德育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激励与坚定作用,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
    道德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部动力,使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在道德情感力量的推动下形成道德行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便是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将德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学生德育教育价值的彰显注入了新的活力。红色文化资源精神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其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能够唤醒学生内心对“红色”的期盼与追求。一方面,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渗透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红色精神,如“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党史的共鸣;另一方面,以可歌可泣的革命先辈事迹作为德育的渠道,可以为学生梳理榜样,激发学生内心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意识,继而达到中学生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即满足中学生道德需求,规范并引导其道德行为;“树人”即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内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先进性的文化内核。中学德育教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隐含的自由、民主、富强、文明、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再以典型的人物事迹予以解读,可以使学生认清中国人民与我党最高的理想追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及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激励学生为实现最高理想追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自发、自主地突入到德育,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继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接触与参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生德育中的创新教育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在丰富德育内容与渠道、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力倡导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社会环境下,笔者对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对笔者实践经验作如下分享:
(一)以课堂教学为渠道融入红色素材
         德育教育课堂是红色文化资源渗透最为直接的渠道,但需要对原有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创造更为灵活、丰富的空间。

以思想政治课为例,可以选择课前导入、课中讨论及总结提升三个环节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切入点。首先,以革命先辈事迹为导入,奠定红色情感基调。在教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笔者以刘胡兰与江竹筠先辈的红色故事为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听完红色故事的感悟,在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同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其次,在正式授课时,以真实的红色史料作为学生们深入探究的素材。例如在讲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笔者列举了“井冈山斗争”“两弹一星”研制革命历史资料,请学生自由讨论史料中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最后,在总结提升环节,以拓展性红色文化资源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思想[2]。如在“共圆中国梦”一课的尾声,笔者播放了《龙的传人》歌曲与视频,学生深受鼓舞,全班激荡着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的良好氛围。
         除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渗透红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还应当在其他科目教学中引入红色素材,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吟诵红色诗词,书写红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多以红色史料为载体向学生传递唯物史观;在美术教学中请学生利用所学美术技巧创作红色精神手抄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独腿长征路”、“朱德的扁担”等红色体育活动。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践行红色精神
         实践出真知。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探索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实践所汇聚的精神力量。因此,唯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践行红色精神的意识与能力。
         其一,师生共同布置“红色”教室。以教室墙壁为载体,开辟出属于师生的“红色空间”,学生们收集红色文化素材,可以是红色小说的片段,可以是红色书籍,也可以是自己撰写的红色感悟,将这些素材粘贴、悬挂在墙壁上,也可以制作红色画报、红色奖状等,学生课余时间便可在这一方“红色”空间内学习红色思想,领会红色精神。
         其二,组建红色社团。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中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不应局限于班级与校园,也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以自己喜爱的形式挖掘生活中、社会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其能够对红色思想、红色精神产生新的理解。为此,笔者组建了类型多样的红色社团:红色遗址调查团成员利用节假日时间参观本地的红色遗址,拍照并撰写调查报告;红色作品鉴赏团从网络、学校图书馆及家中收集了红色文学作品、红色影视作品等,定期对其进行阅读、观看,撰写心得体会。不同社团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爱好、特长,但都有着对红色精神的高度追求。更加自由的社团组织形式也激励学生自发、自主地投入到红色实践中。
(三)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传承红色基因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其中10至19岁网民占比17.5%。互联网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网络成为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了解国内外形势、发表见解的主要阵地之一。但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海量虚假、负面、非理性、情绪化的信息,会对中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我校为净化网络环境、抢先占领网络教育高低建设了“红色网站”,通过主题鲜明的网站设计、实时更新的网站内容吸引中学生关注,加之网站的评论与互动空间的开通,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并针对学生不理性、苗头性的评论与发言予以指导及纠正。在规范学生言行、提升学生思想觉悟与道德品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使其能够以发展观、普遍联系观、辩证观点看待各类信息,自觉抵御错误思潮[3]。
         例如“红色网站”上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视频,呈现了我党近百年波澜壮阔发展史,七十余载执政史,以党的口吻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似是我党对中国、对人民上交的满意答卷。这样的视频增进了学生与我党的向心力,增强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亲和力,从学生们的反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真正理解我党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四)以中学校园为阵地彰显红色底色
         校园环境具有极强的隐性教育价值,能够通过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全校师生的思想。
         其一,以物质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社会审美情感。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至校园景观内,通过增设红色革命人物雕像、建立红色标志性建筑、创造红色精神手绘墙,打造红色氛围浓郁的校内物质环境;通过创设红色校园标语、宣传栏、红色校园广播等,让红色故事、红色革命先烈事迹渗透至校园的一草一木中,走进教室与学生学习生活,根植于学生头脑中,使学生时刻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与教导约束自身的行为,在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同时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其二,以精神环境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依托节日、纪念日及校园活动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如观看红色影视、阅读红色典籍、制作革命历史微电影、开展红色讲座等,使学生在节日氛围的熏陶下领会到红色精神的内涵。
         其三,以制度环境提升各学科教师重视程度,构建全学科参与的红色文化资源德育教育格局。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学生德育教育整合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集合全学科教师智慧、学生对红色文化及德育教育的需求与反馈精心设计渗透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教育方案、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与奖惩激励机制,使每一名教师都能以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及德育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增强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中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科学性、规范性与适宜性。
结束语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中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持续性的工程,需要学校与教师深入领会红色文化之精神内核,围绕中学生认知与心理特点、兴趣趋向、道德与红色文化资源需求等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实施细则,使红色文化走进学生日常生活、走入学生的实践活动、走向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瑞妍. 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郑州大学,2020.
[2]何乐.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3]左静雅. 红色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9.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依托会宁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优化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863)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