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悦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拥有了在网络上进行自由发表意见和态度的选择。但是,由于这种发言没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约束,网络舆情在保障群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存在与客观事件偏差,带有很大程度主观情感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发挥其作用,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不断创新并对网络舆情进行价值观和道德引导,使网络舆情发挥积极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 引导
当今社会,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络舆情对一些事件的影响力日益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发挥其思想育人的引导作用,可以促进网络舆情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进而构筑和谐的网络环境,使网络可以真正为我们所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在逻辑教本之一的《波尔·罗亚尔逻辑》中第一次提出,内涵即该词项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具有该词项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根据这个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它的目的性,意识形态性和具体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有目的的,也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阶级的思想品德的人,这一点也体现了它的以人为本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意识形态的,它代表的是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内在规定的,它有自己的要求和实施对象,实施目的,实施主体,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可以概括为它的对象的全体性,过程的整体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成员,不是针对某个阶级或者某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是分步的,零碎的,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必须发挥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不能是随便的,自发的。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联网是开放的,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可以在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发表言论,这种自由性一方面可以反映民众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网络环境的污浊化。人们在发表言论的同时,享受了权利得以实现的满足,但是也忽视了自己应当坚持事实,评论真实化的隐形要求。这种无根据性,还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偏差性。由于主客观条件影响,人们的舆情带有情绪化和情感化,与实际情况有差别导致误差,发展成有害的舆论。很多群众义愤填膺的网络舆情发展为“舆论失焦”: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除了这些,网络舆情还有多元化特点。这个多元化,不仅有舆情主体的多元化,还有涉及内容的多元化。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泛的。截 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1.] 这其中的网民包括年龄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尤其以青年人为主。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可以说,社会构成因素有多少,网络舆情就会涉猎多少。并且,由于事件在随时随地发生,网络舆情也会随之而来,它不是有时间地点界限的,它具有突发性。网络舆情往往是针对时事进行的,越是能在短时间内激起重大水花的事件,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最后,不同的网络舆情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人们往往在同一时间针对两个或多个事件给予评价,把几个事件放在一起比较,对照,根据一个或多个事件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这又是网络舆情交互性的体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引导功能,要发挥它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正面对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实的挑战,出现了偏离主导要求、弱化主导价值等倾向。 ”[ 李辉. 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4).]因此,面对这些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惧艰难,锐意进取,对网络舆情进行规范化监测,以挖掘网络舆情对社会的积极成分,避免消极成分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思想育人的功能不仅能对现实的舆情进行引导,对于网络舆情也有引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网络舆情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避免公众舆情的爆发性和不可控制性。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启发其成长,促进其创新的功能。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和偏差性,会给大众带来误导,在对一件事件的看法上,大众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丢失自我本身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要有一支乐意并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队伍”。
[ 王彦丽. 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 中州学刊,2014( 7) : 31.]这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品德培养和思想规范才能使网络舆情朝向事情原委的角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好自身的创新,以一种大众可以接受的姿态引导网络舆情,发挥舆论的张力作用。这种张力作用,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一定的舆论张力可以维持社会的平稳运行,如果张力过大,部分或全部冲破社会的框架,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四.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在网络舆情发酵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逾矩,评判自己的言论是否得当。许多人在发表网络言论的过程中,只是一吐为快,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言行是否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是危害社会的影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自知。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育人功能,使之可以内化于心,外表于行。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来组建一支优良的队伍,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在不同的领域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引导。在学生群体领域,这个互联网受众面最大的群体,特别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领。要注意辅导员和老师的培育功能,提高他们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网络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灌输和价值引导。在其他社会成员领域,也应该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把进行教育的专业人员穿插到工作单位和生活领域,通过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影响教育群众,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够与生活实际和道德价值相结合。最后,在网络领域,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监测和管理的主体,实时进行不良言论的规整,进行良好舆情的引导,作新时代网络舆情的“监督员”。负面舆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爆发舆情危机,导致大规模的群体性行为,组建一支合格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必要的。
(三)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对于新闻媒体,要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引导新闻媒体人作党的主张的传播者,公平正义的展示者,时事新闻的报道者。网络社会,很多新闻媒体以追逐自身利益为基点,不顾新闻的真伪性,以吸引大众眼球为目的,往往夸大其词,导致新闻失焦,对网络舆情产生不良影响。媒体的本质功能是传递信息,舆论监督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初心,牢记使命,把社会责任当作媒体报道的一把标尺,不得胡乱引导网络舆情。当新闻媒体不再以吸引大众眼球为目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自己工作的行为操守,那么网络环境很大程度上就会得到改善。新闻媒体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舆情的第一手资料,是舆情发酵的本源。当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一个不添加任何修饰的事件时,人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原原本本的事实,网络舆情就会在稳定透明的网络环境中进行。
(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应该与时代精神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自身体系和外部作用的创新。倘若只是用僵硬的说理法和讲授法,很难让处于历史新阶段的人们接受。特别是网络时代的网民,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新式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成效甚微。这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网络进行创新,从网络舆情中来,到网络舆情中去。比如,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软件进行传播,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价值观和规范性引导,以实现工作平台的创新。在具体途径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可以结合时事,以人们正在热议的网络事件为切口,贯彻落实理论教育。
(五)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存在于网络舆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阶段,而不应该只是在某一个方面和某一个步骤进行。在舆情发酵的开始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大众的心理在最初定型之后很难在后期得到改变。这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政府工作相结合,根据新闻的原委,从源头遏制大众消极情绪的蔓延。在中间事件发展过程中,要进行事件的跟踪,尤其是在事件的转折点进行大众情绪疏导,避免大规模的躁动。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渐渐明确和清晰后,要及时采取对事件的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引导,让人们不仅仅会进行网络舆情的创造,还会进行网络舆情的反思,使他们在发表下一次网络言论时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态度。只有在完整的事件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否则这种教育是没有影响力的,是片面的。
五.结语
我们应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在确保网民能够实现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持网络舆情的正向性,避免舆情向违背价值观和事件事实本身的角度发展。只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的网络舆情,才是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符合网络环境要求的舆情。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 京:高 等 教 育 出
版社,2001:236.
[2]曹征海.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 民 日 报,
2013-11-90(07).
[3]王彦丽. 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 中州学刊,2014( 7)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