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刘鹏
[导读] 本文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刘鹏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102202
        摘要:本文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入中职体育教学中,探讨这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经过实践,此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可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职学生 体育教学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体验式教学 核心素养
        
        一、引言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需要大量优秀的、综合职业素养高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此笔者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特点,尝试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心理也得到成长,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对学校教学中各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强、行为规范不足、自我约束差,沉迷手机游戏,爱好单一。缺少自信自尊,看待问题幼稚简单、叛逆,易被激惹。在体育课堂上表现,运动参与难、教学管理难、体质提高难、思想教育难、任务完成难。
        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入中职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1.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们自身心理认知的外在表现,什么样的心理认知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我们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那么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就会很困难。
        2.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外在行为表现却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认知。而学生自我的心理认知也不足,能反思与改变的很少。
        3.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练习和比赛活动,拥有更多的人际互动和团队协作与支持,彼此激励,表达情绪,身体和情绪体验更直接更丰富,而这些正是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载体。如果老师有意加入体验分享与反思等环节,更便于让这样的体验更好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互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个体认识自己、探索自己、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法,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通过主题设计、情景设置、活动参与及体验分享等技术环节融入体育课教学中,能激发同学间互动,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体验。在参与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心理认知,并改变行为,使学生重新看待自己、塑造自己,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故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很有必要。
        四、体育教学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融入设计
        主题融入设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同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确定主题任务并命名。在设计时,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主题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并能突出主题目标,主题命名形象易理解,并具一定的时尚特色,有感召力。例如,给游戏“两人三足”设计为“团队协作”主题,同时命名为《同心协力》。
(二)活动情境设置
        根据主题目标及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加深体验。例如“两人三足”游戏,传统教学中通常只会介绍这是一个竞争游戏,关注游戏结果。这里我们可以为这个游戏设置一个故事情境:如,同学们在异常情况下落入了陷阱,脚部被限制在一起了,然而,外界环境险恶,为了尽快脱离陷阱,同学们要“同心协力”穿越火线,激发行动力。
(三)活动参与、激活体验
        活动参与就是行动激活。在这里,教师要用理解、尊重、共情的态度对学生进行鼓励和促进,提高参与度与积极性。激活体验就是协助学生从参与运动的感受中认识自己、探索自己以及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在《同心协力》主题活动中,要鼓励人人参与,在协同活动中体验彼此既要协同配合还要彼此信任与支持的感受,以及最终完成任务后的心情。
(四)增加体验分享环节
        体验分享是改变认知的关键环节。

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身体运动感受做出分享与表达,还要对心理体验和感受作出回应。特别是对成功、失败、努力、坚持、合作等情绪体验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与团队凝聚力。同时,这些感受和体验也会促成学生的心理认知的改变与强化,进而内化为成熟的行为习惯。体验分享的越丰富、越深刻,越能触动心灵,越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身心发展。
        体验分享要及时,表达要真诚。同学们表达与分享后,老师结合同学们的分享,要进行主题任务提炼与总结,上升为知识信念,灌输给同学。
        五、实践应用中的几点提示
        1.在学生进行分享心理感受时要有引导,不谈负性感受。应以积极关注和积极体验为主,强化学生的正向思维。
        2.在组织个人或团队分享时,要求学生注意简单、简捷,声音要宏亮。也可以用拥抱、击掌等肢体语言,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教师要控制好时间,保证教学任务完成。
        3.学生的体验和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要求立竿见影的成效。特别是教学进程出现偏离时,教师要及时调整。
        4.教师要能做好教学者和心理辅导者的角色转换和回归,要能由开始的主导者过渡到指导者,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成为发现自己和管理自己的主人。
        六、教学效果
        1.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主动推进较多,学生分享话题较少,感悟不多。在教师的坚持与不放弃的激励下,学生关注度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2.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学管理变得有序且规范。
        3.学生在用“心”分享自己体验与感受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也更加尊重老师,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
        4.通过团队形式的人际互动和团体动力的促进,学生对完成教学任务变得积极主动,完成效果大大提高。
        5.体育考评成绩明显提高,所教班级体育成绩平均分由上一学期的81.4%提高到88.4%,及格率由88.3%提高到98.4%,优秀率由上一学期的14.6%提高到26.4%。
        6.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方式能感到自己参与运动的状态不同,通过分享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发现自己身上还有许多被忽视的积极向上的品质。同学间的关注与支持,改变了对自己、对同学的偏见与评价,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七、结论和思考
        通过把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探究与活动实践,我们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明显的。具有推广和可借鉴价值。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建议如下:
        1.在教学中,要运用好“主题融入设计、活动情景设置、活动参与和体验激活、体验分享”等技术与策略,体育教师要积极储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2.学校要为老师提供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的鼓励和提升教师自身职业能力。
        3. 运用新的理念与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和简化教育过程。需要勇于探索、创新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潘邵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郑厚成.体育与健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齐建芳.学科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11
   (6)李金梅.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中职体育教师培训基地报告《基于“立德树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PPT)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