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玲
(义乌市黄杨梅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传统的“示范”教学束缚了儿童的想象力,可在我们抛弃它的同时,“自主创作”的教学方式又使我们陷入了不知如何指导的困境!新的《纲要》提出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尝试在传统的示范教学和儿童自主创作的绘画活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巧变示范教学,巧用自主创作策略,采用随形联想法、夸张放大法、体验生活等方法来提高儿童创作能力,以适应现阶段中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儿童 绘画教学 示范 自主
正 文:
新《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给予适时适当地指导。”除了想象力的培养,新《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在表现方式和技能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此精神的指导下,我尝试在传统的示范教学和儿童自主创新作的活动中,寻找一个适合儿童创作的平衡点。
一、变示范教学,促自由表现
传统的示范教学为何遭受摒弃,是因为示范方式变成了一笔一画的临摹,使孩子成了牵线木偶,或是由于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致使孩子依样画葫芦。教师只要合理利用示范画和讲解,然后及时收回或巧妙示范,让孩子像玩游戏般去学习,示范教学仍为极好的教学方式。
1.课前尝试做半成品范作,设置悬念空间。
课前尝试去做范作,未必是成品,最好留有创作余地的半成品。成品容易让学生一眼就看出是什么,刚开始可能会对教师的作品称赞一番,但等他看明白后就不一定还饶有兴致地去听你讲课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而对半成品,学生一时半会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给教师留有讲课空间,设置了悬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激发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想象。
2.即兴示范把握得当,虽简单但出众。
在学生眼中,他们认为老师能即兴示范是很了不起的事,因此,会对老师特别刮目相看,甚至在课堂秩序上也相当配合,这对良好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要清楚一点,示范前必定要有充分的把握,拿捏得体,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过而不及。
3.难度示范,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
没有示范出一个完整的作品,但每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整和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有些学生把几个图形组合在一起,通过拼合的方式,生成了另一个比较有创意的图形。
总之,示范举足轻重,做到适量适度,便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 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
二、激儿童想象,搭创作平台
想象空间就像是一幢无垠的风景,教师好比导游,儿童犹如游客,如果导游总是引导游客从同一条路走,打开同一扇窗户,那么游客看到的风景永远是相似的。但这样的教引导往往与我们的教学方式背道而驰。如果教师希望孩子的想象天地更广阔,就应该告诉孩子更多的道路,为孩子准备多个窗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和思路开拓儿童的想象空间,为培养孩子自己创作提供平台。
1.随形联想法,让想象展翅翱翔
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形所进行的联想就叫随形联想。在进行随形联想时,教师的语言极其重要,如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当教师的指导语是“你能把它变成什么?”时,那么孩子的思考只会局限在这个圆形像什么上。如果指导语是这个圆形从什么上面拿下来的?你能为它编一个故事吗?孩子的想象空间就扩大了。如人美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七课《手形的联想》一课。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所提供的“形”的不同,表现出各种物体,此时教师的指导重点和方式都应不同。
2.构成法,让兴趣探索延伸
从儿童的眼光去欣赏绘画大师的作品时,就会发现米罗的作品都是一些点和线的组合画。在欣赏蒙得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时,发现这些其实就是一些彩色方块的组合图。从这两位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得到这样的信息:把同一类东西组合到一块儿来也可以创作一幅画。构成——是一种认识和创作的方法。构成在设计和艺术领域中还有“构图”、“造型”等意思。(如:上图)
构成训练能启迪孩子以新的视点来改变平常的思维方式,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生活中熟悉的形态,可以借助它来进行充分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组合后产生的形象。所以,要引导孩子研究组合关系,应用已有的组合创造另一种组合效果。
3.夸张放大法,让思维自由徜徉
“放大”是根据某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进行放大想象,并添加相应的人或动物组合成画面。在生活中,你观察到的事物大多是没有什么新意的,只有靠你去删减、补充或修饰,将某一物体进行膨胀或收缩,再将物体组合到一个统一的空间中,赋予平常事物以新意。
三、抓生活素材,展心灵心迹
1.抓生活题材创作法,让思维绽放火花。
马蒂斯说:“现代艺术的特征是参与我们的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创造美术。”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的的创作源泉,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是儿童进行绘画创作的重要动力和创作素材,但没有敏锐的有意观察、记忆和情趣想象,将使生活的甘霖白白流失。
(1)在生活中体验
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尽力量给学生创设条件进行体验并观察。如指导创作《美好的一天》,我首先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并要求在活动中观察每个人的动作和表情,想象当时内心是怎样的?人物神态有什么特征?再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亲自体验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学生各成甲乙两个小组,有的呐喊助威、有的气喘吁吁、有的使出全身的力气……在活动中尽情嬉戏,物我两忘。)
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比赛情景进行回忆、体验、想象、表演,使已有的生活经验成为学生创造的源泉,点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2)在写生中发现
对儿童而言写生创作可以比成人更大胆、更自由,可以在写生的基础上,随意设想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随意添加各种物体来组成画面,如上《蔬菜水果》写生课,画好蔬果后,请孩子们想一想,如果蔬果是一个富有生命的个体,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在画面中涌现了许多丰富的想象:有的想象成蔬果运动会,吃西瓜……等富有想象的作品)
2.倒置法,让思维突破常规
倒置的思路就是引导孩子画颠倒画。换一种方式就多一份智慧,在绘画创意的关键就是不断变换你观察事物的角度,来突破视觉形象的习惯性。
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反映了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知识能力、欣赏习惯等外在传授的忽视。在绘画活动中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和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采用引导的方式,培养儿童多角度、多种思路的思维习惯!
总之,课程改革并不是意味着一概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重新审视它,赋予它新的“生命”意义。如何权衡示范教学,怎样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创新,在教学中寻找到平衡点,这大概就是课改中一线教师挥洒才情,展示智慧的空间吧。
参考文献:
1、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2、龙念南 《儿童创作画入门》 中国和平出版社
3、杜卫 周跃良 《小学美育化教学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