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4期   作者:热孜亚木.吐尔地
[导读] 小学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热孜亚木.吐尔地
        新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3村小学 843401
        摘要:小学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够把这门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形成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教学的重要性
如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对他们进行智力方面的着重培养时,也不要忘记对其德育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可能更加关注学生分数和升学率,即使是在小学阶段,也强调以“分数至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记忆为主,刷题为辅,这种应试教育,很显然违背了在新课标标准发展下,以“学生为主”的宗旨。中国的教育模式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应试教育,在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下,培养学生自制力、勤奋刻苦的能力,在学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完成父母、老师规划的所谓的未来,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避免“生产出一些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学生会失去其原本的“色彩”。就以《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为例,学生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重复记忆,然后再沦为刷题的工具,对于社会热点以及新闻时事等了解甚少,这使得学生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时,也很容易与社会脱轨。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更加偏重于以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校的课程规划,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1在教学中加大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比例
中国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特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顺序来。这一教学特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也存在,导致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多是空洞的,大道理的说教,与实际生活存在不小的距离。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精神层面引导为主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理解、认同以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生活化的特征。而当前要想加强教学生活化,首先教师们要增加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比例。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全面调研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中的喜好,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和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涉及到雷锋精神相关的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口头上向学生进行说教,势必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雷锋精神,从而以雷锋精神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此时,教师如果通过有筛选地引入社会上、学生身边的一些事迹和案例,从这些鲜活而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去认识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核,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2.2加强具体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中,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心智不够成熟,对空洞、枯燥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极容易分心、走神。因此,传统的、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内容,而无法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小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各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情境对小学生有着天然吸引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形象的各类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的达成。而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积极借助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让教学情境变得声、光、点俱全,这些形象、生动的事物,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的专注度,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授课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这一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特征,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单向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适时改革创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感官体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渲染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促进课程生活化教学。如讲“上课了”一课时,上课铃声一结束,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同学们,上课铃声结束了,我们开始上课,你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不说话,认真听讲”,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吃东西”,有的学生回答“不能睡觉”等。经过师生之间的短暂互动,可使学生明白上课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端正坐姿、态度,不影响自己也不影响他人。然后,教师开始正式授课,通过正反对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哪些不是。正面的教学情境如“窗外走廊走过一个人,同学们都没有看,老师要表扬你们,为什么”;反面的教学情境如“开始上课了,有的同学仍然说话,老师要批评教育他,为什么”,从而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
        2.4教学内容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书本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说教不能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也不能持续性地吸引学生关注。对此,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理解消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时,不能局限于书本,要走入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与道德品质。如讲“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时,教师可引入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安全问题。家里的玻璃水杯打碎了,用手捡可能割伤手指,要用笤帚清理干净;家里的插排不用了,应及时关闭电源;家里的窗户没有安装护栏,不能随意攀爬窗户等。通过这样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家里隐藏的安全隐患有什么,应当注意哪些安全防护措施,以保障家里安全。此外,还可安排“我为家里安全做了什么”课外实践活动,拓展课上教学内容,把课上安全教育延伸至课下,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对课上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形成一定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课堂生活化教学就是必然趋势。教师要充分重視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柳飞燕.植根生活“土壤”“生长”法治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3):79-80.
        [2]楼会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7(12):210.
        [3]邹德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浅谈[J].才智,2017(22):64.
        [4]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