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研究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陶世春
[导读] 初中语文课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师生关系定位不准确
        陶世春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第二中学  674433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师生关系定位不准确,教师成了课堂中的配角;不能把握鼓励的程度,使鼓励变了味;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滥用表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 反思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把课程标准中们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变主动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发言自由度变宽了,讨论参与度变高了,老师们鼓励的话变多了,微笑的教学变多了,这些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但作为一名站在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我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定位不准确,教师成了课堂中的配角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纯粹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产生了困感,认为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就是配角,课堂上,不敢多讲,唯恐有占据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之嫌;不敢评论,生怕有压制学生个性发展之过。整个课堂教学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失去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像没有了岸的约束,河流就会肆意泛滥,课堂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但也不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既要让课堂教学这河水滚滚向前,但又不能让它冲出堤岸。只有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平等面对学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平等”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富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二、不能把握鼓励的程度,使鼓励变了味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事实也证明,在一堂课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老师吝啬表扬,那么,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不会有多高,反之只要给予了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与表扬,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热情。那么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非常高,时间会悄悄地在他们身边快乐流走,而不会给他们留下“老牛拖破车”的感觉。广大教师也领会了这一精神。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鼓励却慢慢地变了味,不分对象,不分是非,方式单一,学生答完一个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就是“太好了”、“真了不起”、“你真棒”、“掌声鼓励”这些非常形式化的语言。难道所有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鼓励吗?
        其实,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使用,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做。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了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精髓。
        三、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滥用表演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强烈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表演就是一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方法,一堂成功的课,表演往往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时为了开课就能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新课,可以以表演进入课堂,导入新课;有时为了让学生弄懂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课文中也可以进行表演;有时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后也可以进行表演。但不管在何时展开表演,这一方法的应用,都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看是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化
        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采用了分组讨论。而后,美其名曰——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乍一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与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堂完全不一样。但我认为,这些分组讨论大都是信马由缰式的,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这个学习过程中来,小组中的同学有的做着自己的小动作;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则信口开河,只有少数同学在积极地讨论着。
        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
        组或团队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分组讨论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而有些教师未等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有些教师则为了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频繁地讨论一些没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讨论会,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为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紧扣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才能把问题提得准确具体,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他们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课改也是这样,希望我们教师能正确把握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努力探索,及时走出教学中的误区,因为事情做错了可以重来,而学生的成长却只有一次。
参考文献:
         [1]俞秀梅.语文课堂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8(5).
         [2]张广君,王玉凤,任辉.论课堂有效性[J].天津師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