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欣艳
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摘要: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本身就具有复合性、交叉性、人文性等立体特征,是艺术形式实现文化承载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文化承载视域探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依据美术教育课程现阶段存在的客观问题,结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重要文化支撑,探讨高校传承文化教育改革美术课程的实践举措。
关键词:文化承载视域;高校;美术教育课程
引言:
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是建立在一定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理论课程视角下展开的,而由于课程整体性的影响,在开展中国文化的同时,学生也会学习到中外艺术史、西方哲学等相关的文化课程理论,来强化对于学生的艺术理论与作品的引导,而文化理论的背后是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影响,缺乏文化的长期影响,艺术本身就缺乏了灵魂,成为了空洞的形式之一,因此加强文化承载是艺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文化理论课程的设置问题。美术课程本身就是艺术、文化的融合,但是课程中包括了艺术、技术、文化、审美、设计等诸多方面,因此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碎片化问题,部门学校在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同时,忽视了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的整体性规范问题,导致美术课程的开展缺乏连贯性,学生很难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形成艺术思维的独立思考能力,继而影响到教育活动质量本身[1]。
其二是对于文化承载的重视度不足。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开始重视实践课程的融入,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来丰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但是这一做法,仅仅强化了艺术理论与实践内容,而忽视了艺术文化的教育层面,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之间出现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对于创造美的思维及动力自然而然受到限制。
二、文化承载视域下的美术教学活动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而言,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且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能够发挥重要价值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审美观的提升、人文情怀的体现以及教育整体性的优化。
从审美观的提升来看,学生在进行美术活动时,需要审美意识及能力作为支撑,来开展对应的艺术活动,而不同艺术创作形式形成的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又不仅仅是表象上的美感,还有艺术作品背后特定文化环境与文化价值的审美性,例如西方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之间就存在明显不同的地域艺术文化特色,因此,文化教育工作本身就需要渗透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为确保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美学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审美观,从而促使文化传承有序,文化艺术价值得到体现与发挥。而学生自身,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也能够继续开展艺术活动,发展美术内容,形成个性化成长过程。
从人文情怀的角度来看,艺术学习中会体现出个性化的内容,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本身就不能够通过单向填鸭式的教育行为开展,而是应当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维,具备独立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造性行为,具体到实际中,就需要促使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形成文化承载,让教育编程双向的引导式教育体系,进而完成对于学生独立思维与能力的引导,体现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文性的体现,真正做到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从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来看,高校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本身借鉴了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内容,因此在初期学习活动的开展中,受到西方艺术以及文化历史内容的影响较多,通过文化与艺术表现形成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思路。
而艺术形式是多样性的,不仅仅有西方文化这一种,因此,为了确保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让学生能够在更多的学习内容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并放大发展,就需要融入对于文化的传承与艺术文化弘扬的融合,真正从民族艺术与文化的角度出发,促使我国地域艺术文化同样形成整体性,便于学生连贯学习,有效提升个人的思维与能力[2]。
二、改革具体措施的探讨
从文化承载视域来看,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既要形成文化基础设置、又要拓宽文化艺术宽度,满足教材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够真正落实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举措。
(一)文化基础设置
美术教育中不仅仅有美术专业内容还有基础课程内容,且无论是美术专业还是基础课程,都包含了多学科的内容,具有广泛的联系性,本质上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学生能力与思维意识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但是实际教学过程却显得碎片化、笼统化,缺乏对于基础内容的强调。
因此,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建立在文化基础的视角上,形成对于基础内容的设置,为学生打好文化基础,进而在文化视角下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的专业性探讨,做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但在文化基础设置的过程中,有一点需要额外注意,就是对于学生文化理念的主观引导,艺术专业中不仅涉及中国文化、中外艺术史,还涉及到诸如西方哲学等相关内容,教师要强调文化理念的主观引导,就要从实践的角度形成探讨,如对于古代瓷器、陶器的设计分析、现代化发展中陶器、瓷器的发展进程等。用文化活动补充文化理念引导,促使文化基础设置落实到位。
(二)拓宽文化艺术宽度
拓宽文化艺术宽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从传统的综合性课程来开展,另一方面则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形成文化传承的展示。
具体到实际中,如教师从壁画入手,通过敦煌壁画探讨当时的艺术形式与文化语境、文化背景,让学生从艺术过渡到文化,再从深刻认知文化本身,进一步理解艺术形式,形成由简到难再到简的学习过程,进而促使美术教育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有效性[3]。而结合现代化结束手段,如VR技术,教师则可以进行对应的“科技文化”教育工作,如让学生佩戴VR眼镜观看VR动画,重现敦煌避免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艺术文化的理解,也实现了从教材、文字、画面到实践、科技手段的转变。
(三)教材与实践结合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风向标”,但是教学活动尤其是艺术教学活动,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实际上,对于美术教育课程而言,内容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产生影响,艺术背后的文化也时时刻刻处于传承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形成对于教材的深度挖掘,促使中国文化得以进一步体现[4]。
具体到实际中,则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展开,如结合人文理念,形成民间艺术专题教育探索或民族地域文化异同分析,通过加强地域色彩的展示来实现艺术层面的升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艺术内容的宽容,单纯的艺术知识已经无法支撑现阶段的课堂需求,必须专项文化承载与现实社会的感知互动,延伸教育内容与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改革,继而完成对于学生更好的教育行为。
参考文献:
[1]杜孟蓉.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J].山西青年,2019:88-89.
[2]邢旭,米学明.探讨多元文化及高校思想教育改革[J].青年时代,2019:184-185.
[3]苏雪薇.探究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应重视地域文化因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2-113.
[4]俞滨.新课改视域下高职教育创新改革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4-255.
白欣艳 1997年8月1日 女 满族 籍贯:辽宁省大连市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研究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