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魏明磊
[导读] 本文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
        魏明磊
        哈尔滨华德学院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并依据马克思人本思想、习近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讲话精神、新建构主义理论等来夯实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从一种单纯的信息技术局限中解放出来,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引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触角抵达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打破以往领域之间相对单一封闭的状态,为社会生活注入新的发展因子;另一方面互联网世界交织碰撞的思想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猛烈的冲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工作的中心和前沿,在“互联网+”时代,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新媒体的流行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语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价值观的引领,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尤其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教育载体、教育方式的拓展及变革,在“互联网+”时代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教育载体相对低效、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拓展了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拓展到网络,从单调延伸到多元,从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更好实现,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和我国文化自信的增强。
        1、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加速了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智慧教育的特征之一,它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生产力,从而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则通过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出来。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教育与时俱进的良性创新发展也就意味着我国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关于坚定并增强我国的“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育的发展变革展现了我国文化的活力,“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将有助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有助于我国教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2、有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工作,是贯彻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双一流”建设的最终成果关键在于教育的主体——高校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弱化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削弱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从而助力“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3、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
        “互联网+教育”逐步融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知识型社会趋势更加明显,只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学生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鼓励。“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和流行,为学生的信息获取、知识跨界、兴趣探究、个性培养等提供了新契机。因此,“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将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助于素质教育落地生根。
        4、有助于完善思政体系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大学生喜爱并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世界,网络交往虽然是一种虚拟现实中的互动,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一样都是人参与的活动,只是前者多了互联网这个媒介,技术拓宽了人的交往空间并延展了人的交往时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益也有弊端。互联网触角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教育领域,给传统教育模式以挑战,给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机会。“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为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求知需要而出现的。它的应运而生将进一步促使高校主动探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升级完善。
        三、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渗透的过程,就像我们的身体不能离开水一样,每天适度的饮水才能保证我们身体各项机能的良性运行,保证我们有健康的体魄从事其他工作。互联网环境下,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也需要适度和持续。要利用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来实现主流价值观念与人们日常交往的有机结合。微博、微信是最受青年学生喜爱的社交平台,因此,高校教育者要以此为契机,最大程度的传播社会正能量。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接受现代信息社会并及时扭转互联网思维。“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盛行体现了现代人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们追求新奇、反对权威,不再适应严肃、刻板的理论教育形式”。因此“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结合音频、动画等形式,化正面理论说教为通俗化谈心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侦查网络环境中明显不和谐舆论导向,做好思想预防及防御工作。通过议程设置主导价值观的走向,不断挖掘泛娱乐现象中的正能量,并加以正确扩充引导,实现“腾笼换鸟”,如加强对综艺节目中嘉宾所展示的永不放弃精神、团队精神的提取等,在极强的娱乐性中放大正能量,挖掘娱乐节目中隐形的育人元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2]《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同新时代共同前进》,《人民日报》2018年5月4日,第1版。
        [3]赵金霞:《思政教育为“双一流”建设添动力》,《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第2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5]姚兰:《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探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32第6期,第71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