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健康意识教育实施路径的探讨——以“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王萌 鹿海林
[导读] 《微生物与免疫》是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王萌  鹿海林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6)

        摘要:《微生物与免疫》是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与健康意识的联系极为密切,为在高职高专学生中贯彻正确的健康理念,尤其是在大疫情背景下实现自我健康管理,进而提高公众健康素质,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健康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学生健康意识存在的差距,在课程任务、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将健康意识有机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健康意识    微生物与免疫    课程教学
        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社会停工停产,人们社交受限,思想紧张,情绪消极,也反映出了学生健康意识教育的薄弱环节。健康意识是指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理解的态度及价值观念,因而可产生相对应的行为。健康是人生的极大财富,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保证,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对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公众健康素质,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大疫情背景下,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高职高专学生中贯彻正确的健康理念并为之积极行动,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在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1健康意识的外延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意识的外延主要包括现代健康的概念,健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对维护个体和社会健康所承担的责任、能力等。健康是全方位的,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及遵守公民道德的能力,指的是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患,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学生在健康意识方面存在的差距
        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是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使学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信息,其中也包括健康意识的相关信息。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信息的获取缺乏一定的筛选能力,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也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会表现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的缺失和匮乏,或健康管理意识上强而行动上弱。
        2.1专业知识有限,疾病预防意识欠缺
        学生由于尚未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受知识基础薄弱所限,或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疾病预防意识有欠缺,有些学生还存在侥幸心理,如食源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因聚餐可导致新冠肺炎,幽门螺杆菌,甲肝,手足口等疾病感染,长期食用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等可致肝癌的发生等,但有些学生不会认为这是多么大的问题,疾病距离自己很远,依然我行我素,表现为健康意识的淡化和欠缺。
        2.2健康教育不足,生活方式需要改进
        良好的健康教育通常会引导学生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但目前学生因健康教育的不足,生活方式上还有不少违背健康原则之处,如营养的摄取上仅仅考虑口味、口感而忽视了食物的多样化和营养的配比,膳食结构不均衡,不合理,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含糖饮料,过度加工食品摄入量严重超标,而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摄入量严重不足等,易导致身体肌肉力量的下降而使体力下降,也可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以及心理情绪障碍的发生等;生活无规律,熬夜,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不吃早餐,不重视食品和饮食卫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养成习惯,有些学生惰性较大,缺乏运动的主动性,运动量不足,甚至沉迷于网络,加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超重肥胖问题不断突出,体能不达标,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存在各类健康问题,如增加成年后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几率,造成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等,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不良的生活方式。
        2.3教育方式单调,专业课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欠缺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与实施尚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与相关专业课的融合欠缺,教育方式比较单调,缺乏互动,学生也由于对院校和专业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学习能力有限,动力不足,适应性较差,叛逆性较强,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日常学习生活中还存在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适度控制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不能较好地与别人交流、沟通和适应环境,自信不足,不能正确理解人生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同时,人生目标不明确,对前途感到迷茫,因与人的沟通交流不畅,压抑,抱怨,缺乏正确的排解方式等而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3根据课程任务特点凸显健康意识
        本课程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健康意识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在课程任务中适时引入大健康的理念和实际案例是贯彻健康意识的良好切入点。针对学生健康意识存在的差距,我们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切实贯彻健康意识,以使大健康的理念得以融入。
        3.1围绕课程任务,融入健康意识
        本课程任务可分为微生物与免疫学两大部分,将其与健康意识相关的部分抽出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把健康意识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知识的传授成为健康意识的教化过程。与本课程项目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健康意识对应点列表如下:
                 
                 
                 
                 
                 
                 
                 
                 
                 
                 
                 
                 
                 表1:课程任务与健康教育对照表
                 

        3.1.1正确认识微生物,维护人类健康
        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本课程主要讲授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微生物的感染途径、方式与防治原则。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的利与弊,比较细菌、病毒感染与防治的不同,用药选择的特点,抗生素与干扰素作用的不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细菌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的困难,为何不能滥用抗生素;如何监测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如何预防和治疗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如消毒、灭菌、防腐的概念及应用,如何做好防止传染病发生的措施等。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学生对勤洗手、戴口罩、多消毒等措施众所周知,但如何科学规范地去行动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能足够重视,达不到要求;二是过度防疫,甚至会造成紧张、焦虑等情绪,对此应结合实际给学生以科学的解释,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1.2理解免疫学原理,增强健康保障
        学生学习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后,就为免疫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人容易受病原体的侵害而致病,另外一些人就不易受病原体的侵害而不发病,进而理解疫情背景下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及途径,增强了健康保障意识,也能体会到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加强营养等。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科学性都是健康生活的关注点,营养缺乏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还会引起某些疾病,如缺少蛋白质可导致免疫力下降;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夜盲症,口角炎,坏血病,软骨病;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引起生长发育不良等,而营养摄入过量,也会导致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合理的营养才能有利于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另外,如何做好计划免疫,有效预防传染病,如何预防超敏反应性疾病等也是免疫学的重要任务。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提高健康意识的有力保证,通过学生的宣传,也能提升学生所接触到的人的健康素养,在疫情出现的情况下,强化公共道德意识,使学生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纪律、规章制度以及社会公德,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而去尽力辟谣。
        3.2根据课程特点,创新健康意识教学方法
        微生物与免疫课程,就其本身特点而言,内容繁杂,直观性较差,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模式,如通过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手段,结合实训操作使学生对课程任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采用逆向思维等方式方法实施教学,通过层层深入将问题逐渐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分析,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或解释一些现象,引起学生共情或提高其学习兴趣,联系实际培养、锻炼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使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健康意识。如讲授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时,向学生提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讨论其传播途径,对人群普遍具有的易感性,属于隐性传染的方式,继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防控疫情应该继续保持警惕不松懈,感受做好隔离等防护措施的重要意义,遵纪守法的责任所在等。事实证明,经历抗击疫情的战斗,学生的健康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更加深刻认识到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3.3积极开展实践,巩固健康意识教学效果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后,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适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防疫抗疫等有意义的活动,以疫警志,以疫警行,以疫警心,如制作防疫宣传板,健康知识、防疫要点微信推送,做防疫知识宣讲员和防疫志愿者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觉钻研知识,努力提高技能的良好态度及习惯,并能锻炼与人有效沟通,换位思考,理性思维,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对健康信息辨别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健康意识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开始反思很多日常行为习惯,对其中不正确的、不恰当的方面及时纠正,如自觉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注重体育锻炼和情绪调整,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重视自我防护等,并能体会到对自然应适度敬畏,要尊重他人,尊重劳动,崇尚奉献。
        3.4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科学育人措施
        本课程知识体系与健康意识的联系密切,同时在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又与学生的互动密切,更容易关注到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引导、疏通、解决,因此专业课与心理健康的融合欠缺的问题可明显改善。为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去,因材施教,科学育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成长背景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教学。如在教学实习小组的划分上,将性格活泼与内向、细致入微与不拘小节、动手实操能力强与相对较弱的学生适当搭配划分,各小组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引领,增强互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收获了友谊。积极的情绪和向上的氛围又促进了新的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从校内实训到跟岗实习到职业规划的每一阶段都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和引导,对学生在人际交往、学历提升、情绪疏导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起到了预防、缓解、改善以至于消除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做到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善于沟通,遵纪守法,心理平衡,才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良好标志。
        4思考与总结
        健康意识的培养不应该只体现在一门课上,而是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围绕如何促进学生大健康理念的形成,使学生强化自我健康管理,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构建。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健康的劳动者,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形成合力,全方位体现和落实。同时,期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供定期的科学指导和监测,来检验和强化健康管理的成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健康意识的深刻内涵,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盛烨等. 基于SET理念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设计——以“自我意识”专题为例 [J].山西青年, 2020,(5): 69.
[2]汪文萍.卫生类高职《健康人文》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21, (1):194-196.
[3]杜远征.健康管理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52-53.


作者简介:王萌(1965.01-),女,江苏丰县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生物类教学与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