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李婧
[导读] 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整合各项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监控,
        李婧
        (山东协和学院 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7)
        摘要: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整合各项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监控,确保人才培养 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探讨,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质量评价;应用型
1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与内涵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研究型的大学虽然具有一定的科研地位,但是应用型大学由于其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那么在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1创新创业经费与资源配备较为丰富
        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其社会资源进行其他渠道的获取,如社会捐助、校友捐助、大学生实习等方面。另外在教学资源上,除了校园内部丰富的图书馆、数字化文献服务、计算机网络外,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社会人脉资源邀请达到国际水准的复合型教师来学院进行指导,真正做到从实践的角度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2应用型高校拥有自己独特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
        跟一般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在教学和传播的内容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具体如下:
        (1)应用型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的意识中往往觉得自己是被动适应社会的求职者,但是在创新创业思维的指引下需要改变为自己是主动适应甚至是挑战社会的建设者。
(2)应用型高校较为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基本都是从创业内容选择、创业规划与运营管理创新活动开发和管理、企业总体成长策略等全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展开,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体验创新创业全过程。
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构建的必要性
2.1有利于优化高校教育体系
社会的不断发展,让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各高校的职能也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而更多的是要在社会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毕业即 失业” 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还是要从高校教育入手。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需求来进行教学创新和教育优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2.3量化结果得出最真实的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大学生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都过于注重学生的教学结果。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将整个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以量化的形式展示给人们,不仅使教学评价变得更加直观和全面,同时还能让评价结果更加真实。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3.1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1966 年,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CIPP教育评价模型。CIPP分别代表背景评价 ( Contex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 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 和结果评价( Product evaluation) 。CIPP 模型是决策导向评价模型,被广泛运用于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整合教育资源、把控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
3.2应用型高校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3.2.1科学性原则
在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需要遵守与体现科学性原则,第一,应当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目标,因为评价目标既是整个评价工作的主线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的。第二,评价指标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
3.2.2全面性原则
一方面,贯彻全面性要体现在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及 评价的层次上,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活动的开展可以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过程以 及学校、教师、学生之中来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实现“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合,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来进行创业教育结果实现对创新创业的结果评价。
3.2.3操作性原则
在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置时必需体现出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体现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在可操作性和科学选择的基础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要体现出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准则。
3.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为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结语
针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四点建议:首先,要注意研究视角,选择社会、 学校与学生中的一个视角较好,避免研究视角交叉。其次,从评价内容上开展研究,可以借鉴成熟的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价模型,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四维评价模型。第三,建立一套可信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的内涵、外延与测量方法,并开发成一套评价工具。最后,为确保同一视角下的评价结论具有横向可比性,可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数。
参考文献:
[1]李新生.众创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 2).
[2]董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化,2018,5(13).
[作者简介]李婧(1976-),女,山东东营人,副教授,山东协和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物流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