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
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平衡经济资助与精神扶持,促进育人体系完善、健全资助育人机制,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等对策,希望能为有效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脱贫攻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引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扶持高等教育领域中人才发展的一种手段,解决高校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采取针对性资助方式,杜绝假贫困生搭便车现象。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是目前各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1.现阶段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1经济资助与精神扶持不平衡
重物质轻精神扶持已经是现阶段各高校资助工作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资助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未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以及资助工作持续性,大多数工作人员认为资助金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其资助工作任务就已经完成,忽略了对资助学生精神教育。经济资助与精神扶持不平衡这一现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1.2无法有效识别资助对象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调研和分析,得知由于贫困生认定机制尚未建设完善,无法有效识别高校资助对象,间接助长了假贫困生中搭便车不良风气。举例说明,国家助学金会以无偿的方式来资助高校中较为贫困的学生,其中部分学生通常以假冒贫困生的方式来获取国家助学金,一个班级贫困生人数较多,资助名额不够分配,有时会采取轮换方式来使每位贫困生获取助学金,对真正贫困的学生来说十分不公平[1]。
1.3资助工作缺少监管
由于高校所处地区有关部门不作为,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不够重视,致使资助工作缺少监管,其工作形式较为随意,没有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注重人情来往的农村地区,对贫困证明开具并不会审核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此外,针对班级内贫困补助名额的分配,部分学生会选择同自己关系要好的同学,资助工作缺失公平性,加上学校内部投诉机制只是摆设,即使对贫困资助名额分配存在异议,也不会去投诉。
2.脱贫攻坚中如何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
2.1平衡经济资助与精神扶持,促进育人体系完善
平衡经济资助与精神扶持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有效性开展有着一定影响,资助工作不仅要体现在经济资助方面,做好受助学生后续精神扶持同样重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为促进高校贫困学生综合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国家扶贫战略深化。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自力自强意识,为其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其目的锻炼学生基础能力,挖掘自身潜在价值,同时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平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个人参与实践活动方式获取资金报酬,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强意识的效果;其次,重视诚信教育。是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效关键要素,诚信教育不仅要全程跟进资助工作,也要关注资助工作后续活动,避免再次出现假贫困生搭便车现象;最后,做好资助工作宣传工作。让高校学生正确地认识国家扶贫计划,了解资助项目和内容,切实感受来自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帮助高校贫困学生健康发展,并起到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感恩之心的作用,使其今后为国家及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2健全资助育人机制,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在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若想确保资助育人成效,前提必须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确认学生是否真实存在贫困问题,了解高校贫困生实际情况,根据资助工作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贫困生识别标准,同时建立动态贫困生数据库,便于为后续资助工作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2]。首先,应健全资助育人机制,明晰高校贫困生识别标准,调研学生所在家庭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掌握学生个人经济状况,从整体上考虑学生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以此来细化贫困认定各项标准指标;其次,针对已提交贫困资助申请材料,资助工作人员应对其仔细审核,再次确认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判定贫困资助申请材料真实性,其相关工作人员也可采取实地走访或个人访谈的方式来进一步确定,从根本上杜绝假贫困生搭便车现象;最后,动态贫困生数据库建立,是实现高校与各地方有关部门精准扶贫数据库有效衔接主要途径,一方面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有利于提升资助工作效率,保证资助对精准识别;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更新动态贫困生数据库,便于更好地处理后续一系列贫困生资助相关工作。
2.3加强资助工作监管,保证资助工作精准性
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有效构建前提,需要加强资助过程监管,才能保证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精准性,保障育人体系构建实际作用得以发挥,同时也是确保资助金精准发放的有效手段。建立贫困资助监督机制,根据以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体情况,以及潜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以此来进一步细化资助监管细则,包括投诉渠道、投诉主体及投诉后处理事项等,形成学生、班级、院系三者一体投诉机制,扩展投诉渠道,让存在异议的学生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有关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及时处理此问题,同时公示调查和处理结果。此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着数千万家庭贫困学生能否获得接受教育的资格,同时也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的关键,每年定期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所处地区,明确学生真实家庭经济状况,杜绝贫困生弄虚作假现象,将资助金用到高校真正贫困学生身上,实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有效构建,为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提供助力,严格把控资助工作中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增强精准资助社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措施落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贯彻和落实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突显国家扶贫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发展型资助原则,做好资助工作后续精神教育和引导,深化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在高校资助工作中体现,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提升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占平.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1):21-22.
[2]罗媛. S省高校精准资助政策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姓名:袁英;出生年月:1984.10.21;性别:男;籍贯:江苏徐州;毕业院校:新疆医科大学;毕业专业:临床医学;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