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冉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210014
【摘要】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知之甚微,导致其对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淡薄。基于此,笔者紧密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探寻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主动发掘节日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激发其传承民族文化的决心。
【关键词】传统节日 民族文化 道德与法治
一、缘起:提到中秋节,你会想到什么?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上第一单元《我们的节日》中的第四课,旨在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明白中秋团圆的意义,发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是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发现,一提到中秋节,孩子们能联想到的就只有吃月饼和赏月,当然还有深受大家欢迎的小长假。而对于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给予关注或思考。
二、反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忽视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但根据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教师不顾及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单一重复地开展教学,没能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节日形式上升到节日文化,将“传统节日”教学转化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传统节日文化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而导致小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淡薄。
三、探航: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可以怎么做?
(一)研读教材,实现课程育人
1.挖掘元素,走进学生内心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的核心教育主题离不开“传统节日”,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团团圆圆过中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感受中秋团圆的文化意义;《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了解传统节日“重阳节”,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秋天里的节日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传统节日中的“家”》,体会“年夜饭”“团圆饭”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文化心理认同,感受中华民族文明代代相传的“力量”。
这需要我们教师重新认识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节日”教学转化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2.有法可依,支持学生学习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栏目设置,为教师选用教学方法做出了恰到好处的提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其中低年级教学提倡以体验、表演、游戏为主,主要栏目有:绘本故事、儿歌童谣、活动辨析、讨论;中高年级教学重点则放在了观察反思生活、辨析明理和价值判断上,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栏目有:绘本故事、儿歌童谣、日记、活动、讨论、辨析等。
(二)优选资源,散发课堂魅力
1.故事导入,深化节日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契机,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节日背景,吸引关注,激发内在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的讲解中,涉及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讲课时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到《月饼起义》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将中秋节的来历向学生娓娓道来。
教学紧密围绕着知识点,根据课本呈现的知识内容,联系课外节日有关的小故事,使得学生既能了解传统节日,又能拓展视野,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吟诵诗词,渗透优秀文化
仍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展示与中秋节相关的各地风俗、民间故事、音乐等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咏月思亲”的古诗词飞花令活动,举行以“天人共圆,情溢中秋”为主题的诗朗诵比赛,再次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诵读经典诗词作品中陶冶了情操,重温了中秋文化。
3.环境熏陶,营造良好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例如在学习了《快乐过新年》一课中的春节习俗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课后制作窗花、灯笼、“福”字、中国结等简单易上手的物件,并带来学校布置装饰在教室里。学生有了参与感,自然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兴趣,每天身处在这样年味十足的教室里,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春节的喜庆。
(三)与时俱进,提高文化认同
1.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
以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内涵,让学生在民族历史中徜徉、在民族节日中洗礼,在传统文化中沉醉,在实践活动中成长。
例如学习《过新年》时,教师提问:“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春节是汉族的新年。图中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人民正在庆祝自己的传统新年呢,他们是怎样过节的呢?”教师出示傣族泼水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傣族的新年也叫泼水节,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表达祝福。随后播放部分少数民族过新年的视频资料:藏族跳锅庄舞、达斡尔族吃蒸糕等,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过新年方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不变的是大家对团圆的期盼,对新一年的祝福。
2.追根溯源,感受文化同根
当今时代背景下,包括春节、中秋节在内的许多中国传统节日正逐步走向世界,已然成为开放、包容、大气的世界性节日,学生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感受其魅力和内涵,激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自豪感。
仍以《过新年》为例,学生了解了全世界华人过春节的方式后,提出“为什么海外华人过春节的方式与我们那么相似”的问题,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虽然这些华人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无论身处世界何地,过春节就应该有中国味道,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根。
四、展望:实施成果和后续规划
后续笔者将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继续进行实践探索,以求更好地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引导其在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不辜负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柳琴珠.渗透传统文化 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J].教育艺术广场,2020,(1):5.
[2]罗燕翔.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