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肖然
[导读]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很大的比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肖然                                  
        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    湖北潜江433100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很大的比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刻,计算错误,审题不认真,以及某些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我们应该学会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错误资源  思维层次  认真审题  课堂预设   
        在新教材中,“问题解决”有两个基本的课程渠道:应用题的教学和“综合与实践”的应用,其中“应用题”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既然学生这么喜欢出错,我们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主动去分析错因,培养学生借助运算意义去感悟数量关系的能力。
        基本的数量关系起源于现实生活,是在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例如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在看图列式的题型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例如:
                      
      
          
有些孩子,很容易写出错误算式1:3+5=8(个)和错误算式2:3+8=11(个)。
        错误出在哪里,不应该总是让老师来单向地指出,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变为分析错误原因的主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都交由学生去思考,“哦!原来这里的问号代表8个中的一部分”“哦!原来等号后面才是我们要求的内容,也就是未知的内容,我错把要求的内容放在了等号后面。”知识体系在学生大脑里经过了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长出健康的枝叶。让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等量关系: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这样从运算意义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进而逐步发展到凭借数量关系来分析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不断追问错因,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针对错题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思考的延续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审题不认真导致的错误占很大比例。有些易错题反复操练后,仍然出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追问,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认真的审题习惯。
        案例一: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中所涉及的题目“小红有60朵红花,送给了小刚15朵,又送给了小明17多,小红少了多少朵红花?”有些学生容易反复出现错误答案“69—15—17=37(朵)”,我总是在思考,为什了这类稍微有些不同于我们平时练习的题目(学生习惯了“小红有60朵红花,送给了小刚15朵,又送给了小明17多,小红现在有多少朵红花?”),总会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就比如“>”和“<”,总是有学生将大小顺序弄反,究其原因,还是审题不认真,或者是学生习惯了自己平时的思维模式,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把题目读完,直接认为是他所想的那个问题。于是我追问那个出示错误答案的孩子:“你的算式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她思考了一会,慢吞吞地说:“我是求的小红现在有多少朵红花。”“那题目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我继续追问,“小红少了多少朵红花?哦!我算错了,我没有看清楚问题!”那个孩子似乎是真正的弄清了错因,“那我们以后一定要认真审题哦!”我补充到,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指着问题,再次对学生强调,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还要思考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有的同学说:“要知道小红原来有多少朵红花,现在有多少朵红花?”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题,也是可以的。其实,这一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谁能帮老师找出来?”学生:“15+17=32(朵)”我继续追问:“15指什么?17又指什么?”学生:“‘小红送给了小刚15朵’说明小红少了15朵红花;她‘又送给了小明17朵’说明小红又少了17朵。所以将她这两次送出去的红花加起来就是小红少的红花数量。”我送给了他一个大拇指!真棒!
        案例二:问题“一本79页的故事书,小明第一天读了26页,第二天读了17页,第三天他要从多少页看起?”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答案“79—26—17=36(页)”“26+17=43(页)”,第一种错误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第二种错误,无疑是只计算小明看了多少页,疏忽了第三天要从下一页看起。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对学生错误答案不断地进行追问,引发学生认真思考,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三、根据学生错误的内在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预设。
        学生要学会分析错题原因,老师同样要学会分析学生的错误内在因素,还要根据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为后期的课堂教学设计易错题型的课堂预设。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授课内容,估测学生可能出错的知识点和出错原因,根据原因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购物》这个单元,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就要重视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在课堂中多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并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积累购物的实际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购物经验,再去解决“小明买文具花了3元7角,还剩5角,他原来有多少钱?”这类的问题,出现用“花了的钱—剩下的钱”这种错误的几率就会变小,学生会迅速根据购物经验提取出“花的钱+剩下的钱=原来的钱”这样的等量关系式。
        “今天是婷婷生日,妈妈带她去买裙子,一条裙子85元。节日促销,优惠28元,今天过生日的孩子购买,再优惠8元。婷婷今天买这条裙子需要多少元?”有些孩子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懂“优惠”的概念,导致错误百出,有的孩子用“28+8”解决问题,有的孩子用“28-8”去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不就是学生缺乏了实际生活经验,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吗?既然《购物》这个单元注重购物经验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时刻谨记“生活经验”的重要性,时刻提醒自己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积累“购物经验”的机会。因此,在《购物》这一单元中的《小小商店》这一课中,通过模拟购物活动,除了让学生学会付钱、找钱,体验付钱方式的多样性之外,是否可以在购物过程中涉及到“优惠”活动呢?为后期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前做出正确指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提前设计易错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并把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自主去找出错误和错因,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让错题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自主学习的探究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错题原因的分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学生首先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出错,这些错误也会给学生提供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将其变成资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从错题中吸取经验,修正已有的错误认知,帮助学生克服某些经验负迁移和某些思维定势,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