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鹰南
浙江省东阳市中天国际小学,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能生疑,问能启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令生生疑,进而主动参与到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他们思维运转的过程,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数学解题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有效创设,利用相应的提问技巧对相关数学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提炼”,以引导学生运转思维步步深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让学生的思维放飞在小学数学课堂,助力他们能够在数学学习中绽放他们自己的光彩。本文就如何利用问题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问启智;思维运转;策略分析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有效探究数学世界的“导游”,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位“导游”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寻找一些疑点,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指导性的问题,巧妙提问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探究欲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引领学生一步步释疑,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享受自主“捕猎”的乐趣,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为学生内心栽种下一颗“爱学习数学知识的种子”,让学生可以在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更行更长更远。那么,具体该如何利用问题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原则探究
1.寻找提问切入点,掌控提问时间。要知道,高效提问能够成就高效课堂,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高效提问,并寻找提问切入点,且提问时间约占整节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便在培养、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巧妙留下其它教学法的时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2.确保提问具有指向性。提问不是单纯地提炼问题进行乱问,而是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规划性的问题,在刺激学生探究欲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使得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比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往往喜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往往会说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还有好多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耍等等,折腾半天这样不仅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还观察不出来教师想要让他们说出来的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无用之功注定不可成。为引导学生高效观察图形,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明确安排目的,精心设计出相关问题,如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变为“你说一说小丽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分别有学校里的什么吗?(比如,小丽的前方是教学楼,她的后方是学校大门等)”。教师设计开放式问题时应当注重与详细的、有力的回答之间达到平衡,不论是面对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问题必须有指向性,这样才会逐步引领学生善于观察、寻找图片中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助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避免消极式提问。消极式提问往往是教师瞬间脸变严肃、带着不良情绪或加重语气时出现的,比如,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就立马变脸,沉声问道:“你确定我就是这样讲的?我刚才是怎么说的?”“你确定我刚才就是这样解答这道题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当教师带着消极的语气质疑学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收到一种信息就是,“我出错了,老师不喜欢我了,这是他在警告我”......这种消极的提问不仅不会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今后不敢去表达自我的见解,这与素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教师只要注意自己的语气,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可以询问学生“你怎么计算的?我想听听你的解题步骤或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就势引导,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提出的具体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的核心就是问题,教师精心提出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找准方向,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发散思维过程中得以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在学习中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让思维在师生、生生碰撞中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那么,具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巧妙提问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为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自主进行深入思考,让其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轻松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可以身处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之中,学生才会放松身心,主动发散思维开展问题的思考,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让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理解它的直观图,知晓长方体的特征,笔者针对此进行相应的提问,如:“长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那么,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呢?一共有几个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那么相对面的形状、大小又怎样的关系?”“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棱?”.......利用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令学生逐步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图形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因问生疑,抽丝剥茧,会问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会问,也要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予其指导与点拨,为学生指引问题的思考方向、方式以及问题的侧重点,让学生运转思维,及时解决问题,还会再发现问题,抽丝剥茧,逐步深入数学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比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一课时,在讲述了课本例题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其它算式30×2=60、30×3=90、1×36=36,笔者询问学生:“30和2是60的什么?60是30的什么?60也是2的什么?”.......“1和36是36的什么?36是1和36的什么?”学生以此回答问题,回答到1×36=36时发现“36是36因数,36是36倍数”,此时在读的时候感觉像说绕口令,学生A产生疑问,并询问“老师,既然这两句这么拗口,直接说36是因数,36是倍数呢?”学生B说:“那是不是说30是因数,3也是因数,90是倍数呢?”学生的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们纷纷发言,笔者就势引导,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自主讨论,笔者则在旁听学生讨论,并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积极进行数学学习,运转思维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经过学生自主探讨发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单独说某个自然数是因数或是倍数是不正确的,应当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或者是谁是谁的倍数。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开展数学教学,借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令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并让其今后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进而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J]. 和新灿.??新课程(小学).?2017(12)
[2] “小问题”蕴藏“大学问”——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例[J]. 舒国萍.??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