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刘小华
[导读] 近些年,国内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刘小华
        河北易县中学  河北省   074200

        摘要:近些年,国内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高中语文教学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创新教学策略,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教会学生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便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定义及内涵
        所谓语文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语文知识过程当中的思维能力,此定义十分抽象。一般来说,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如对理科知识的学习,就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是,语文思维能力却不具有明晰的特征,其中融合了众多思维模式。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工作过程当中不同环节的需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语文基础知识要求熟练进行背诵和记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深入理解,然后才能顺利背诵。特别对诗歌的背诵而言,要求学生在系统理解诗歌的意思以后,才能快速记忆与背诵。
        二、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征
        第一,广泛性方面的特征。因为思维空间存在无限性,这造成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思路。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具体运用的范围非常广阔,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还是经济、政治等领域当中,都蕴含语文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充分依靠无限性、广泛性等特征,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构建科学的三观意识,以便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第二,渗透性。在学生学习与掌握相关语文知识之后,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相关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拓展自己的阅读知识面,发散思维,训练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借助此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学习的体验,有助于确保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第三,交流性。从语文思维的角度来说,交流性特征十分显著。依靠语言与文字方面的交流形式,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学会自主探究新知识,一方面,能够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活跃、有趣的课堂交流氛围,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密切沟通与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指导学生对相关语文课文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使学生学会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科学分析之后,进一步增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
        三、目前高中语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脱离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师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最终的目标便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并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认真贯彻的内容与任务之一,为进一步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忽略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这样一来,教学目标与课堂互动话题之间不仅缺乏必然的联系,并且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未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现今,小组讨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能或缺的一种方式,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同时根据调查分析可了解到,在初期阶段小组讨论这一形式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做好小组讨论的调整,甚至部分教师还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会认为无论讨论到什么程度,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仅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大对学生语文思维深度的培养力度
        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时,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语文思维深度的培养力度。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著名的文章作为例子,比如《离骚》《诗经》以及《蜀道难》等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主旨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相关课程内容时,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焦仲卿的行为,并表示婚姻需要自己把握,对焦仲卿“为母命是从”存在误解。实际上,学生们对古代封建制度环境当中的婚姻制度不够熟悉,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误读。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增加学生的阅读知识储备量,开阔其视野,发散其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加大对学生语文思维深度的培养力度十分必要。
        (二)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紧密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所构建的教学情境当中。这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内容。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能够以图片、音乐、游戏等不同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更加活跃、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相关课程内容时,便可借助有关视频资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使学生们仔细观察其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分析不同人物的心理。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同时和刚看过的视频资料加以比较,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三)科学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维意识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来说,教师需要科学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意识。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固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训练学生的协同合作与分析问题等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非常有益。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语文《雷雨》相关课程内容时,作者曹禺使用了十分细腻、准确的语言刻画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繁漪属于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典型代表,敢于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然而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迫使其不断挣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到话剧活动当中,利用此种形式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以深入思考和分析不同人物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命运的理解,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
        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十分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实现理性与感性思维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作文强化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系统分析与思考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印象,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希望此次研究与分析的内容和结果,能够得到有关高中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并且从中获取到相应的启发,以便增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际成效,进而推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余慈榕.利用儒家经典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建设,2018(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