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耐久跑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王建国
[导读] 耐久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耐久力,
        王建国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省廊坊市06500
        摘要
        耐久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耐久力,但是,耐久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不仅需要小学生抓住体育课实践,同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和兴趣。然而,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耐久跑教学大多是在跑道上一圈接着一圈进行单调的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得小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还极易使得小学生对于耐久跑产生厌烦、抵触甚至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学生培养运动兴趣,也使得耐久跑的考评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因而,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通过灵活多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改善学生学习的结果。针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小学生更好接受耐久跑,培养体育运动兴趣。
        关键词:小学体育;耐久跑;核心素养
        引言
        耐力是青少年身体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小学生肥胖和超重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学生的耐力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从一线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旨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耐久跑能力,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从而有效发展青少年的耐久跑能力,提高学生心肺功能,发展学生的体能。
        1构想单元设计
        该单元学习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单一的跑步教学枯燥乏味。为解决该问题,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以跑教学内容为主线,辅以游戏、健身操、趣味跑、台阶训练及测试等教材进行练习;整个教学流程强调有趣性、多样性和实效性,注重小学生能力培养,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保护帮助融入到课堂中;在教学的个别环节,进行小组间、学生间评价,鼓励优秀改进不足,形成和谐包容的课堂氛围,争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鼓励性评价,提升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得到赞许时,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恰如其分激励和鼓励,让学生感悟到“坚持就是胜利”的成功体验。比如,我们在测试耐久跑中,尽管学生心存不甘人后的意识,而实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实成绩往往让他们频频受挫。此时,教师雪中送炭式的鼓励是学生坚持练习和积极努力的最大动力。我们通过改革测试制度,鼓励学生多次测试,多测并能保持原成绩的给予加分;多测且成绩有所提升的根据提升成绩阶梯式加分;即便是低于原有成绩也适量给予加分。这样一来,便可鼓励大家全力以赴进行练习,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场景模拟法”,增强情感真实性
        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引导小学生扮演“小小安全员”,进行拨打报警电话的情景模拟,通过这种模拟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练习耐久跑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如:设置个起点,在距离起点5-10米处摆放带有数字0的标志物,从数字0的标志物起,每间隔若干米设置一个带有数字的标志物(数字为从1至9),学生从起点起绕过一个标志物跑一圈的,则完成一个数字的输入。这样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耐久跑练习。
        4提升训练耐久跑的趣味性
        单一形式的耐久跑训练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的。他们难以完成训练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耐久跑教学时,要想方设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前,教师可以播放音乐来营造气氛;课堂上进行知识趣味性展示,在进行耐久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不断进行鼓励和加油。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课程进行的地点和环境进行选择,进一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训练场地。如:教师可以选择除操场外的马拉松基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对于马拉松比赛场地进行参观,接下来再进行耐久跑训练。


        5教师坚持以身垂范,学生耐久跑水平再发展
        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组织者,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体育教师参与学生训练,无疑给学生的耐久跑练习注入了新动力。教师参与其中,随时监测学生情况,适时对耐久跑技术进行指导。比如:前脚掌跑动;前脚掌注意落地缓冲;手臂前后摆起;三步一呼三步一吸;把气吐干净;体育委员控制速度等。适时提醒学生改进耐久跑的技术动作,调整队伍跑动节奏,提示科学的呼吸方法。此外,教师的参与拉近师生间距离,形成同甘共苦情谊,增添师生亲和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耐久跑训练的效率将大幅得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被彻底激发出来。此时,体育教师要适时进行激励表扬,因为教师的鼓励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学生适时的点评、对学生行为的肯定能够对学生耐久跑的训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老师为你骄傲”;“今天某组(人)又比上节课进步了很多”等等。每当学生得到教师肯定后既开心又兴奋,快乐早已冲淡运动训练时的疲惫,学生的那种满足感不正是体育教师的不懈追求的吗?
        6组织与教法巧设计,提高的新颖性
        耐久跑从技术教学看,包括起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呼吸方法、跑动节奏、体力分配等等。合理设计情境加以引导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收益。如:①确立主题《突破障碍、冲出封锁》,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各种动员、训练去完成主教材耐久跑的教学任务。②以趣味游戏的串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的同时,不断给予相关的体育知识补充,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力等。避免以教材为中心,呆板的现象出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
        7“科学点评”提高其公平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尤其是在小组合作训练中,他们想要有更多的存在感,想要获取教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每位学生的感受,并进行科学的点评。具体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考虑到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耐力跑的水平较差,这样教师就应该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并组织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施以援手,从而使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强;其次,教师要积极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对小组整体进步速度较快的,要及时地进行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等,并激励其他小组成员向该同学学习,从而实现全体小学生体育成绩的进步,促进他们体育综合素养的提升。
        8确立新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的多元性
        在单元学习中,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打破传统耐久跑中按时间多少来评价成绩的模式;在评价的方式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有学生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又有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能是有差别的,用一个评价模式去评价学生是不现实的。因而,运用新的评价方法去评价学生是人性化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结语
        耐久跑能力考核是小学生体能考核中非常重要而且具体的形式之一。通过各种耐久跑的训练,旨在提升小学生的体能,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我们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总结,用心去发现问题,时刻关注容易出问题的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备课,注重细节的安排,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耐久跑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耐久跑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耐久跑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耐久跑训练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77.
        [2]韩尚丞.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67.
        [3]傅鑫伟.简析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如何开展耐久跑教学[J].青少年体育,2016(01):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