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飞扬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   作者:谷丹
[导读] 最近在抖音里刷到一个名为“山水语文”的抖音号
        谷丹
        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01
         最近在抖音里刷到一个名为“山水语文”的抖音号,这位语文老师的抖音里面收集了许多他执教的语文课视频,他的语文课经常是诗情画意,学生更是出口成章。其中有一集为别出心裁的自我姓氏介绍,点赞量达到200多万。两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姓氏,其中一位有礼貌地问:“你好!你姓什么?”另一位同学从容地回答:“你好!我姓戴,红领巾的戴。您贵姓啊?”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胡,打麻将的胡。”听了两个同学的介绍,大家哈哈大笑,拍手鼓掌。接下来一组一组姓氏介绍,学生之间都能风趣幽默地对答如流。课堂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回答的乐此不疲,不仅感慨这样的语文才是真正的属于学生的课堂,上出了语文应有的味道。
         但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昏昏欲睡的课堂非常普遍,充实在各个年龄、各个学段。老师站在前面讲课,学生听课状态不尽人意。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互动的总是那么几个熟悉的身影。多数学生都是“听众”,只听不说,只做不思,被动地学习。还有根本不听不学的。或是东张西望,或是说话聊天的;有的学生表现得很安静,不说话也不捣乱,要么静静地看课外书的,要么奋笔疾书写其他学科作业的,要么趴在桌上睡觉。分析其成因主要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不敢兴趣,不喜欢这个老师,不喜欢这门学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将“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将“苦学”变成“乐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激情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课堂波澜起伏的动力。语文教师的激情应该表现在课堂哪些方面呢?
         一、丰富的文化底蕴能熏陶学生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她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每一期的开场白,语言凝练,句句经典,胸有文墨,出口成章,为观众们带来诗词盛宴。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也能拥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具备渊博扎实的学识,我们的学生怎能不喜欢,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升呢?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努力成为做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文教师。这就要求教师阅读经典,保持激情,勤于思考。只有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对文本的分析有理有据;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文本,在教学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在话里行间流露出深邃、智慧和仁爱,使学生既是在学习知识,又是一份享受,这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事实上,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学生能从教师的言谈举止、遣词造句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二、饱满的情绪能带动学生
         语文课堂要想充满激情,教师饱满的情绪非常重要。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情绪直接带动学生的情绪。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地全情投入,走进学生心灵,用自己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创造性,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文学享受,难道还有一潭死水的语文课堂吗?
         首先语文教师要常带微笑,充满亲和力。

试问哪个学生喜欢面目表情严肃,始终冷冰冰的老师呢?尤其是当你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教师的微笑能消除学生紧张感,让师生的沟通变得轻松愉悦。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我听过他的好几节课,他的每一节课,都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其魅力就是他精湛的课堂艺术,和他和蔼可亲的笑容和润物无声的话语。
         其次语文教师融入角色,富有表演力。每一篇课文就是一部生动的剧本,教师就是一名演员,教学中,通过丰富的表情神态,生动的肢体语言,将文本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地诠释出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只有充分融入角色,课堂才有生机,才会不断产生跳跃的音符,语文课堂才能凑出和谐的乐章。
         三、精当的课堂语言能激发学生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情感表达的主要媒介。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要不断变化,时而慷慨激昂,好似兴奋的演说家;时而引经用典,好似渊博的智者;有时描摹写意,犹如诗意的画家。教师要将文本中衍生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创设情境的导语,置身其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的融入,让师生与文本真情对话;教学中层层设疑,活跃学生思维,与作品产生共鸣......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情境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在教学《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时,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幽静的哀思音乐,在一片碧绿的山坡草坪上,立着一座墓碑的画面,教师饱含深情地叙述:“在加拿大空军司令部的一个山坡上,静静地埋葬着两位特殊的英雄,在它们的墓前庄严地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这样的碑文:神勇军鸽奥斯卡及其偶鸽维纳之墓 它们曾于危难中救过6位军人的命,加拿大空军中将罗伯特.莱基”如果你第一次来到墓碑前,看到这两行碑文,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被教师情境导入感染,探究六位军人到底遇到怎样的困境,两只军鸽是如何为此牺牲的,是怎样舍生忘死,英勇顽强地挽救他们的,带着这些疑问,师生一起走进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激情朗读 带入角色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丰富优美的课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一句句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这种情感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如何把文本中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就是教师范读以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才有可能获得情感体验。教师慷慨激昂的朗读,或使人意犹未尽,余音缭绕;或使人凝思冥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在教学《鸽血染红的求救信》这一课时,当六位军人遇到“飞机无法起飞,与外界无法取得联系”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处于危难中的六位军人把唯一的生存希望寄托在这对军鸽身上,“‘宝贝儿,去吧,我们6条命都系在你们身上了!’6位军人同时向两只军鸽举手行军礼。”教学中我通过示范朗读,把学生带入到了危难的现场,朗读中带着祝福、带着嘱托、带着不舍,让学生感受到出军人与军鸽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被感动着,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仿佛就在危难现场,此刻他们就是六位军人一样,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对两只军鸽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熊熊燃烧的火把,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优美的语言、感人的诵读、饱满的情绪,点燃学生的心中的“学习的火种”,让他们的情感思维得到碰撞升华,张扬个性、润泽生命、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享受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艺术美、情感美、文化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