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佳
湖南省邵东市第三中学 4228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发展、更新、完善形成的文化精髓,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有历史文人的思想意识与数不尽的文学知识,而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时,应有意识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积极探索其应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从中吸收历史的精华,形成知古论今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传统文化
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多围绕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大多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成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热点名词。如果学生在写作时融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会成为卷面的加分项。同时,作文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占分大户,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都知道写作重要,但写作水平一直提不上去,这是由于学生写作素材匮乏导致的。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素材,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充实饱满,更富有韵味与内涵,并提高学生写作逻辑的条理性,而且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传统文化,营造写作氛围
很多高中生害怕上写作课,一个原因是写不出来,另一个原因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要求学生引用教材中的素材或专门的作文书展开作文编写,这种方式容易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教师直接机械的作文教学风格容易加重学生对写作的抗拒情绪,甚至让学生讨厌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人物,营造浓厚的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将学生代入到写作氛围当中。以课文《阿房宫赋》举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六国灭亡后,秦国在蜀地建造了阿房宫,它的面积十分广大,南到骊山,西到咸阳,仿佛能隔离天日,在里面,走五步就能看见一座楼宇,走十步就能看到一座亭阁,走廊像丝带一样盘转环绕------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可以想象到阿房宫的富丽堂皇,也能感知到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被作者的文采所折服。通过《阿房宫赋》,学生可以了解阿房宫创造的时间、地点、发展与结局,体会到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1]。教师应要求学生多次、反复阅读这些古诗文文章,并按照自己的写作需要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创作当中,减少词穷现象的产生,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借助文化知识,促进能力发展
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传统文化之后,会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知,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分析古文的能力。
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将适合高中生学习发展的传统文化进行转化,迁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将其落实到具体写作内容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输入、输出过程[2]。
以课文《谏逐客书》、《与妻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等举例,这些文章中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时,可以先介绍文章的作者,引导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提炼其中的精髓,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长此以往,学生所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对“诚信”、“孝廉”、“忠义”、“正直”等珍贵品质的认识就会愈加深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使自己的写作质量达到质的飞跃。
三、借助传统文化,达到延伸拓展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同时,传统文化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参考古人能够用短短几句话阐述复杂的道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言语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举例,其中不仅展示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和诗人政治生涯的坎坷,还体现了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内心报国无门的哀伤。作者在阐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时,也表露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短短一篇《登岳阳楼》,就包含了诗人如此多的情感与想法,与学生平常常见的长篇大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是对写作的极致追求,也是一个人深厚文学素养的体现,教师要以此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积累其中的措辞,不断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积累,加强自己的写作素材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学生的写作潜力,同时这也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四、借助传统文化,重识传统节日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诞生了很多传统节日,而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都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有的传统节日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期许,不管是哪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底蕴[3]。所以,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写作的出发点,以此延伸大量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产生自己的创作灵感。
以《祝福》举例,鲁四老爷为什么如此看重年底的“祝福”,倒不如说,鲁四老爷看重的是过年,也就是春节。春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寓意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是过去一年的完结,也是对接下来一年的祈福,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节要吃饺子、守岁、贴春联、放炮竹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搜集到大量的写作素材,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结束语:
作为语文教师,应将传承与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做自己的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有序融入到语文写作教学当中,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属于湖南省教育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188JC027)
参考文献:
[1]龚海燕.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5):60.
[2]马玉梅.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的结合[J]. 高考,2020(33):36.
[3]雷海艳.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J]. 读写算,2019(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