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幼儿园
【摘要】
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助帮助人们独立于社会的基础,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及对人生更好的发展道路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新生代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对于幼儿的正确教育方式,加之长辈“隔辈亲”的盲目溺爱,使得现阶段很多幼儿养成了很多错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人生道路的发展。本文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体方式
【前言】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政策变化以及社会形态的改变,受80年代“计划生育”的影响,现阶段幼儿的父母群体,大都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缺乏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加上教育改革的变化以及长辈们对于幼儿盲目的溺爱,导致很多对幼儿过分溺爱,使得幼儿动脑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出现了很多懒惰的思想清洁和不良行为习惯。尤其对幼儿的教育增加了很多困难。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阶层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目前幼儿培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很多年轻家长自身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独宠,缺乏对于幼儿教育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认识,使得幼儿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其次是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和具体,老一辈父母对于孩子过于溺爱,事事包办,阻碍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发展;还有就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不顺畅。使得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技能在家没有使用的机会,或者是幼儿一些错误的行为习惯没有被家长及时制止和改正,也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注重增强幼儿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让幼儿认识到“自我”的观念,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以及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二、明确教育方式,挑选教育目标
首先要教师自身要明确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方式,了解现阶段幼儿的普遍特性,例如对于外界的事物都有着好奇心,并且已经开始需要学习生活良好行为习惯,例如自己吃饭、收拾玩具等。教师应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方式的引导。以一个小班幼儿的教育方式为举例,对小班幼儿进行一段时间的一按到教学,观察教育前后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变化,同时教师还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让家长明白教育方式的作用和意义,并结合现阶段幼儿喜欢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习惯的特点,协助教师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营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其中对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引导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对于幼儿的教育。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宣传图画,或者抓拍一些幼儿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照片,将图片和照片张贴在班级、饭堂、卫生间等地方,并根据内容做好命名,例如“宝宝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爱清洁的好宝宝”等,给幼儿进行介绍并赞扬这些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幼儿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行为以及重要性,同时激励幼儿积极参与良好行为习惯的施行。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们一起讨论订制活动流程,如“玩具分配”“排队顺序”“收拾餐具”等,让幼儿更有“我是主人翁”的意识,循序渐进的影响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合理运用游戏,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儿童就是天性的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和娱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教师对于幼儿的教学工作,应注重应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自己动手的能力。可以利用游戏时间,带领幼儿做行为游戏,例如引导幼儿自己叠衣服、收拾玩具、整理画册等,通过小型比赛的形式,提高幼儿的自主意识以及动手能力;或者是播放良好行为习惯指导的动画,提高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引导幼儿模仿动画里的情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可以发挥特长,自编一些朗朗上口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儿歌,一边教幼儿儿歌,一边带领幼儿进行实际的操作,例如幼儿洗手时就可以变做变说儿歌:“挽,挽,挽袖子;冲,冲,冲湿手;抹,抹,抹肥皂;搓,搓,搓泡泡;洗,洗,洗干净。”通过灵活的方式,充分刺激幼儿的视、听、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手参与能力,在游戏中激发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更符合新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做好家长沟通,确保教学一致性
学前的幼儿已经是可以协调肢体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个时期的幼儿也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的愿望和动手实践的想法,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注重用新科学新理念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树立榜样。教师、父母尤其是家中老人在对幼儿的教育问题上要统一思想,保障对幼儿教育的成果和效果。可以让家长做一张“儿童进步卡”,将幼儿在家的良好表现记录在卡片上,或者利用手机,将幼儿在家的良好表现发到班级群中,教师和其他家长可以给予鼓励和赞扬。让幼儿有机会展现自己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性,促进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激发点等方面循序渐进,逐渐根据幼儿的能力,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进行积极的鼓励表扬,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幼儿对做事情的兴趣以及自主参与性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要注重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配合情况,鼓励幼儿在家时自己参与日常小时,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增强幼儿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以及参与性。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正确的引导,营造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健康环境,“今日我养习惯,明日习惯养我”,通过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达到真正的现实,也为幼儿未来的人生道路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倩.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幼教天地.2012.04.
【2】谭道巧.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J].情感读本,2015,(6):40-40.
【3】姜雪梅.利用儿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