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华玲
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幼儿园 363600
南靖县历史悠久,地方民俗活动资源较为丰富,家长对本土文化的价值也很认同。为此,我园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活动资源促进幼儿品德养成,从而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促进幼儿从小浸润和热爱本土家乡文化资源的思想感情。
一、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南靖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之地,具有典型闽南特色文化和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还有多项地方文化资源、民风民俗,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游艺活动:舞龙舞狮、竹马、火把节、龙艺、大鼓凉伞、腰鼓、划龙舟等;以及民俗饮食文化活动:芋仔粿、面煎粿、金山拉面、松糕、发糕、麻糍等。
二、将民俗活动资源转化为幼儿品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丰富幼儿品德养成内容,促进幼儿发展。在幼儿时期,虽然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这一时期的幼儿却活跃、风趣,具有明显的表达和好奇心。因此,我们把别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活动资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爱好,适当地融入幼儿品德养成中,既丰富了幼儿品德养成的内容,又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形式。
二是能够加速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把民俗活动资源融入到幼儿品德养成资源之中,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拓展知识储备、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相互游戏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既有效满足了幼儿好动、好玩、爱热闹的天性,同样也发挥了幼儿的主观性,让幼儿在自主摸索、幼儿之间相互作用下,发散思维、开拓眼界,切实提高了幼儿的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
三、将民俗活动资源转化为幼儿品德养成的方法探究
采取幼儿可以接受并广泛参与的方法,将民俗活动资源有效转化为幼儿品德养成,以此真正发挥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引导教育意义,促进幼儿品德养成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课程。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中,幼儿游戏活动课程是最为常见,也深受幼儿们喜爱的课程,为此,利用幼儿游戏活动的时机开展有益的幼儿品德养成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例如:将在本土特色小吃芋仔粿、面煎粿、金山拉面、松糕、红桃粿,融入幼儿园的课堂之中,使幼儿便于学习,通过活动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帮助幼儿增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幼儿游戏活动课程。例如:芋仔粿活动中,幼儿自己剥芋仔皮,再加糯米粉,揉成面团,做成芋仔粿造型,幼儿都是自己动手,做得有模有样,乐趣十足。
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动手制作、合作探索的乐趣,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让幼儿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艰辛,食物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游戏中,幼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还会有意识地相互商议、互相帮助,发展合作意识,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历史、继而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更能引发幼儿爱生活、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幼儿在游戏探索的乐趣中还能了解本土独特的地方文化,活跃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是创设情境学习的方法。在幼儿园的尝试中,我们会为幼儿创设一种便于学习感受的情景,引导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元宵节为例,我们会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活动如大鼓凉伞、腰鼓表演、舞龙表演、猜灯谜等,设计一些有特色的节目。譬如:在大班幼儿中推行“欢快的腰鼓舞起来”、“我是舞龙小传人”等游戏活动;在中班幼儿中推行“火把踩街进班级”等游戏活动;在小班幼儿中推行“亲子猜灯谜”等游戏活动,幼儿园里处处洋溢着民俗的味道,特色活动将教育烹饪出了生活的滋味,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带来的快乐,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真正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元宵节。
三是进一步增加家园互动的机会。在民俗活动资源与幼儿品德养成课程的有效融合过程中,我们邀请具有地方文化资源技艺的家长来园做地方文化讲座,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资源的展览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从而加强家园互动、赢得家长支持。例如:组织亲子“土楼游戏嘉年华”,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本土民俗游戏活动等,认识了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吃和民俗文化活动,使幼儿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对于幼儿来说,不仅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丰富儿童的体育活动经验,而且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让孩子在集中的过程中培养耐心和毅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景观和民间艺术等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以此传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引导更多的幼儿了解和走近本土文化,进一步增强对优秀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 宗颖;;基于地域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16年09期
2、赵秀敏;;区域游戏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实践[J];江西教育;2016年15期
3 张晓玲;郭庆丽;;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7年06期
4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24期
5黄玉凤;;幼儿园主题课程本土化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8年28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课题“民俗活动中幼儿品德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19-46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