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晨玮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摘要: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强大的助力,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改教学标准的深化,各学科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实现音乐和品德的双赢,本文就此进行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德育;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渗透
引言:现今素质教育广泛推行,小学生德育培养是大势所趋。新课标中提到,德育教育需要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渗透,旨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小学的音乐教学也是德育教育渗透的一种途径,用优美动听的旋律去感染人,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用音乐去升华学生的道德思想。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存在,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要通过听觉感官来与它建立沟通。贝多芬曾说过“音乐使得人们心中产生火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音乐的审美功能,通过美妙的声音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和精神得以升华。用德育教育将音乐的功能放大,提升学生的素养,获得审美体验。每一首音乐的词曲都是作者情感的表现,把音乐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把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不仅如此,音乐还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把德育思想融入到音乐作品中,通过音乐的强大穿透力,更深刻的去传播开来。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与德育结合不足。首先,小学音乐老师自身德育水平较低,没有将德育教育有效的穿插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就很难在音乐课堂中学到德育知识。其次是老师课前没有把音乐和德育内容进行整合融汇,忽略了音乐素材中体现出的德育内容。最后就是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老师也只是注重音乐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培养,就导致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根本没有多少效用。
2.音乐教学不受重视,德育渗透有限。当下的教育教学还是偏向于应试教育,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更多注重的还是文化课程,学生学习音乐教学课时有限,德育教育的渗透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3.德育教育没有被重视。学校一般对非应试类学科安排的课时较少,而且音乐老师也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也是紧锣密鼓的安排学生进行音乐赏析、练习、总结的机械化学习,加上小学生本身音乐基础薄弱,音乐学习中也较为被动,教师想要在这种高强度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及完成本身的音乐教学任务就显得比较困难。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策略
1.学校要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首先学校方面应该适当调整一下音乐课在每学期教学中的课时,保证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互动教学与学习。然后就是学校需要对音乐老师进行德育教育培训指导,提高老师团队的德育教学水平。最后就是老师也需要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课前合理科学的融汇音乐素材与德育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如此,老师也需要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2.优化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
(1)通过情景导入渗透德育。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简单的进行说教,这种机械式教育难以发挥作用,反而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感到厌恶。想要真正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灵深处的认同和精神上的愉悦。比如,在学习《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先烈事迹的相关视频,讲述一些相关的故事,再教导学生进行歌曲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国歌的同时深刻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通过音乐表演形式渗透德育。音乐表演是音乐课堂中对音乐知识进行实践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所学音乐内容进行简单创作和表演,将抽象的事情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三年级《牧童之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牧童和牛,一边进行“放牛”,一边进行笛奏的音乐表演。表演完成后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草原上的小孩这么小要放牧而不去上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学内容。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不但学习了音乐技能也能学习到相关的德育知识。
(3)通过创建生活化的音乐课堂渗透德育。优秀的音乐都是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活中真实情感的寄托表现。比如,我们学习苏少版三年级上册中《游子吟》这首诗歌时,不但学习歌唱,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讲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作者孟郊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然后要求学生反省自己是如何对待母亲的。让学生学习到诗歌中孟郊因为常年在外漂泊,尝尽世间疾苦,最终还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最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故而才有了这首《游子吟》。老师用这首诗歌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爱戴父母,回到家中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以此达到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4)通过音乐欣赏融入德育。美好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意义。例如:在学生欣赏《渔舟唱晚》这首民乐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典乐器所带来的艺术美感体验,同时引导其展开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获得不一样的爱国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在音乐审美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三观的教育,它还包括科学的审美。学生的科学审美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不是那种低俗劣质的。所以,音乐老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从音乐的审美入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品鉴音乐作品时,从其歌词、旋律等去感悟和思考,不管是让人兴奋鼓舞的喜庆音乐还是让人哀婉感伤的悲情音乐,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探究。品鉴欢快的音乐,鼓舞人心,让学生精神满满,充满自信心。品鉴悲伤的音乐,让学生心情低落,降低学习兴趣。但这也是人生成长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高兴的事对学生产生骄傲心里和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对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时候,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审美中对这两种情绪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因情绪化造成不良状况。
4.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中进行渗透。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和黑板报等形式来营造氛围。在每天的早中晚饭时间通过校园广播中选取一些具有正能量、有正确价值观、能体现爱国情怀的歌曲,定时播放,营造校园氛围。黑板报也是学校具有特色的传播方式,定期制作宣传音乐知识,以及相关的音乐作家的优秀故事。校园各种文化传播途径,是音乐课堂之外的良好教育方式。如此以音乐聆听的方式进行的德育教育不会让学生感到反感,还会给校园生活增添色彩,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结束语
音乐课作为一门视听艺术课程,它既能通过听觉感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通过作品本身所承载的主题、内涵等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一直以来都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音乐教学就是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教会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爽.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4): 160-163.
[2]贺庆玉.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15): 162-163.
[3]陈佩.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中国西部, 2017(06):249.
[4]蔡西.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女报:家庭素质教育, 2020(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