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   作者:张银燕
[导读] 按照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引导阶段
        张银燕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摘要:按照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引导阶段,要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展现数学课程教学价值,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进而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优化课程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范围,积极参与学习互动的环节。对此,笔者将结合实践,探索优化教学策略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引言:对于小学生来讲,几何知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有了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有效落实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目标。应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实践的各类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实践要求,探索优化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查漏补缺,帮助小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意识,深入理解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内容,本文具体分析如下: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教师所使用的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常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造成后续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动力不足。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打破,改变教学现状。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能将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融合展现,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强化理解记忆能力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形象思维有一定的依赖性,有趣的视频或知识点,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实践欲望。
        2.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几何知识学习,本身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诸多的要求,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导致课程教学的问题。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课程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直观性的特点,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需要。应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操作便捷性较强,但是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不明确。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声音、视频等内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能力,有效把握数学知识的学习。
        3.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数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要顺应各个环节的课程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做微视频或应用信息技术,也对个人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有深入学习探究的基本意识,必然能集中处理学习问题,提前分清教学侧重点。事实证明,教师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关键影响。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有良好专业素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创新互动交流的机会,必然能将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1.突出教学趣味性,合理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要求,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能保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境,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索与分析。教师在导入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等有效结合,创建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利用这种课程教学方式,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喜爱学习。
        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最好是能把几何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进行。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思考探究。在实践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内容与数学问题融合。在问题探究互动的过程中,缩短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资源导入课堂教学环节,此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料、学习资源,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量,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


        2.合理应用数学材料,整合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就要结合教学要求,在网上搜寻各种教学素材。教师选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素材积累利用,而不是偏向教材中的具体案例。尤其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集成应用,展现教学技巧,并精心设定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实践欲望。如在图形与几何教学阶段,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教师围绕三角形结构稳定性的特质,让学生分析平房的屋顶、弹弓上为什么有三角形图案等。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变化原理,让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后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将符合生活实际要求的内容有效应用,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三角形稳定的相关知识。
        3.做好拓展延伸,提升思维能力
        (1)合理设置练习题
        小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做好练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辅助影响下,设计一系列趣味性的练习题,其显著特点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抽象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趣味性的训练与探究,学生通过活动,巩固学习现有知识。教师也要及时提供教学评价,或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课程教学策略。
        (2)划分教学重难点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课程学习重点与难点。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这些重难点更需要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避免学生出现几何知识学习障碍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动静结合、形象展现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讲,课本教材抽象化的内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转变为动态化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将抽象知识变为具象知识,学生有效调动自己的感官,有助于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如“角”“角度”相关知识教学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物图,比方说三角形、正方形上的角,以及钟面的角,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自己找到的角描绘出来,并把实物图用擦除处理的方式,突出角的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践讲解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更容易理解,有助于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
        (3)拓展学习范围,打开学习思路
        小学生在数学课程教学阶段,利用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构成,数学课堂本身不应该只有抽象的知识,符号、运算以及图形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阶段,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知识。如在“轴对称图形”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古建筑、汉服等的对称特点。事实证明,数学知识也有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范围,能理解数学知识在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与作用。有文化属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兴趣、享受知识的机会。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智慧启迪,能感受到人文关怀。在发展自我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还能得到教师启迪。数学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影响下,能展现其生动活泼、趣味真实的特点。学生通过几何知识学习,有观察生活并理解事物的基本意识,甚至在未来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也能获得主动权。
        三、结束语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阶段,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探索的机会,结合趣味化、生活化、丰富性的教学内容,在问题情境或知识情境创建的过程中,学生能专注于课堂学习,通过实践探究与主动思索,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胥洪敏.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邹霞.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07):36-37.
        [3]张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