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   作者:徐显富
[导读] 革命文化教育能够守护心灵家园,激发前进动力。
        徐显富
        盐源县教研室615700
        摘要:革命文化教育能够守护心灵家园,激发前进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艰难与险阻不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往往使人迷失。当人们回归心灵家园,回望初心时,革命文化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守住心灵的平静,激发为国为民前进的动力。强劲的行动力量来自强大的思想力量,所以说革命文化教育具有终身育人的价值功能。本文主要分析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革命文化;地理教学;文化自信
引言
        革命文化教育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学科自信。革命文化教育融合学科教学,使革命文化从不同视角加强呈现并直接参与立德树人的教学前沿,说明革命文化教育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作用力。经历血与火考验的革命文化,在学科文化建设中与其他文化相比更璀璨、更夺目,在对比中彰显其文化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革命文化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培养坚定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地理教育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革命文化作为中华儿女在深重苦难中创造和积淀的伟大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学地理教育只有传承好革命文化,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根本上筑牢中学生的政治灵魂,有效引导中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革命文化教育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引领作用
(一)革命文化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激励中华儿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凝聚中国精神、汇集中国力量、展现中国风格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孕育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初创和巩固时期。革命文化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为主线,是以血与火的考验为代价,进而烙印上的鲜明红色标识。
(二)革命文化教育为地理教学提供方向引领
        十九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其核心是培养与造就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学生,而培养的方法之一首先就是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不是简简单单喊喊口号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学科、多情境潜移默化地陶冶。地理课程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开发多样的地理教学资源,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把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融入立德树人阵地的最前沿。学科教育的目标离不开立德树人,革命文化教育为这一目标的明确提供了思想引领。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往往可以成为一节学科课程的育人灵魂。中学地理的核心概念是区域,革命文化之中的人与事融入其中,使空间概念建立的过程生动、丰富与深刻,则“爱国奉献,忠诚团结”意识便能够润物无声。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系统地理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教育
        地球与地图,地球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毛主席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名句,引领学生思考,坐在地球上的哪里能日行八万里,为什么能够坐地不动而走万里等,进行地球自转特征和规律的教学。教师还可以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诗句,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再到辩证地认识四季更替的公转运动,把物候现象的周期美、诗词文学的思辨美和天体运动的抽象美统一起来,使学生体会革命文化的美学特征,开发革命文化的育化功能。

地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实像到地图抽象的联结。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入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利用不同视角的景观图片帮助学生认识“陡崖”的空间实体特征,之后再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开展找一找陡崖的位置、量一量陡崖的相对高度、想一想陡崖的利用等一系列活动。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为什么是“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五烈士”,回归空间实景,说明虽然陡崖高大但有两个人被山腰的树枝拦住而幸免于难。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深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再次感佩壮士忠诚勇敢的革命精神。
(二)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较抽象,内容琐碎繁多。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述,给学生学习起来造成一定难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通过图片、视频、模拟情景等技术将用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点,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类地理知识。
(三)结合文史学科文本,开发地理案例
        学习资源的多视角解读、多层次开发,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语文、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成为地理案例教学开发的富矿。这种文本资源天然成为贴近学生学习的素材,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课讲故事必然要谈到时间地点,历史课讲事件也要说到时空背景,但这些地理环境的问题或限于时间或限于教师专业水平,不方便在语文课和历史课上讨论,而地理课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文本的解读不仅能帮助语文历史学科教学,促成文史知识理解,还能够通过印证革命志士解读地理环境语言的正确性,促进学生多方位认识革命者的轮廓,加深学生对革命者的理解与感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革命文化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另外,诗词文本的文学性特征,为学生记忆地理知识提供了便利。可以说,文本探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习,还可以深化语文和历史教学,同时通过对文化人物的钦佩,形成革命文化教育的新契机。
(四)设计研学实践路线,感受红色文化环境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与野外实地教学密切相关。野外实习教学,首先要确定实习点,进而规划实习路线,地理野外实习往往是综合实习,山区实习多偏重自然地理,城市调查多偏重经济地理与社会文化地理。在地理教育中谈及红色文化,可以重点从身边的事例进行探索,彝海结盟前,中革军委命令积极宣传民族政策,工农红军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让彝族人民看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不一样。
进入彝族地区后,红军解救了被国民党关押的彝族头领和民众,并在百忙之中仍不忘亲自宴请他们,感化他们,同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他们相信党民族政策的真实性。刘伯承在和小叶丹结盟时按照彝族的风俗习惯,跪地歃血为盟,实实在在的践行民族政策,以身作则,让彝族人民看到党的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确实与国民党的民族压迫政策不同,心悦诚服地接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
        革命文化教育能够守护心灵家园,激发前进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艰难与险阻不断,迷雾与困扰纷纷。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恶浪妖风往往使人迷失。当人们回归心灵家园,回望初心时,革命文化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守住心灵的平静,激发为国为民前进的动力。强劲的行动力量来自强大的思想力量,所以说革命文化教育具有终身育人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王晓丽,王俊飞.改革开放40年来关于革命文化概念、价值、发展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07):19-24.
[3]张维四.挖掘地理教学资源及其内涵,加强意识形态的方向引领[J].基础教育课程,2018(11):44-48.
[4]柯南辉,叶滢.从地理视角分析“八一起义”缘何选在南昌[J].地理教育,2018(05):62-63.
[5]刘树人,张志涛,伍步生,等.国有林场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原山林场和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经验[J].林业经济,2010(01):3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