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   作者:马杨平
[导读] 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
        马杨平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电化教育中心    715200  
        摘要: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组合教学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如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形式、课程教学方法等几方面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的相互关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己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但是,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除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着重提出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有效途径,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有些教师唯恐落后,尝试各种方法,又导致很多地方过头了。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也尝试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问题一:技术“秀”过头,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为技术而技术的课程整合,焦点被放在了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教学目标被忽视或出现偏移。
        改进策略:1、重视教学设计,回归教学本位技术是为支持教学而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

所以,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先看看拟采取的技术是否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技术是否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用法是否确实增强了教学效果。2、有些课堂中,需要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果将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信息全部用于其中,显然是不可能的,容量过大且不说,也冲淡了我们的教学主题,偏离了重难点。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二: 课堂管理失控,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发展。课程改革以来,为了体现“学生主体”理念,我们提倡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发挥思维的主动性、活跃性和创造性,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让学生“自由”过了头,造成课堂管理失控。
        改进策略:1、明示师生地位,增强课堂控制力。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2、加强学生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更多地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尝试成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灵魂。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尽可能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感受到其中乐趣。3、加强情感沟通,及时反馈处理。 如果大量的信息充斥课堂,学生只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就会缺少传统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传统教学手段,发挥语文教师口语的人文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教学互动情景,不时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问题三:在传统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有限的阅读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隔离。一旦发现网络资源的开放性,老师们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于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大量的内容,图片、音乐、影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极易导致视觉、听觉的疲劳,对于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
        改进策略:网络资源丰富,需让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在开放的信息里自由选择,收取更多更全更准的信息。教师上课时,可以选择或创作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自主探索的课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积极思维的时间,各抒己见,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
[参 考 文 献 ]
        1、马宁、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中国电化教育 2002.1
        2、沈思义等 教学方法新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
        3、教育部赴美教育考察报告 世界教育信息 20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