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期   作者:柳琦 涂郑禹
[导读] 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对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
        柳琦  涂郑禹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2)
        摘要: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对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构建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两大系列七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显性和隐性两大系列课程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整个课程体系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能使高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增长人文知识,提高人文修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课程体系  理工类专业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这从而在某一层面上阻碍了人的发展与专业能力的相互统一。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1-2]。  本文从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入手,分析当前人文课程无序、无效的现状,提出构建显性隐性系列模块化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运行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研究提供经验参考。
一、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 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
        什么是培养目标?具体说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和自身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的培养要求,简单说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2006年教育部16号文指出要从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针对以上文件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拟从“知识、能力、意识”三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价值观,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的总目标。并以目标为引领,重构专业课程框架建立更为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模式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视野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课程设置多偏向于提高技术技能、培养专业素质的课程,缺少了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的课程。高职院校要落实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其中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模式的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综合性、整体性和课程间的联系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思路构建课程体系[3]。
(一)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什么是人文素养课程,众多学者有各自的言论。通常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指的是一大类课程的集合,该集合的课程能够综合培养学生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并不是从简单层面上增加一些不同类别的人文课程,也不是刻意地多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而是要从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通过以上分析,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应按照以下构建原则进行[4]。
        系统性原则: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史哲、法律、艺术等诸多方面,课程组织实施过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在设置上要体现功能互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使得课程集群形成整体效应。
        整合性原则: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存在着学习时间紧张和学习内容繁多的矛盾,要充分考虑与专业学科发展相结合,打破现有专业界限,重视人文学科自身以及人文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梳理不同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二)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主要构成
        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主体(学习者)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形式对客体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从人文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氛围的形成两个方面,逐步培养和塑造主体的人文精神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合理构建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根据上述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梳理人文素质教育要素,构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系列七个模块课程群。
1.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框架
        人文素养教育不能通过简单的几门人文课程拼凑而成,而要从体系的完整性入手,构建模块化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现阶段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繁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少而精、重基础、成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两大系列+七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系列、七个模块课程群和众多子课程组成。
        显性课程系列由五个模块组成,通过两课对学生普及人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随后逐渐引导学生深化知识,陶冶情操,最终使得文化精神得以升华。五个模块涵盖众多课程,根据课程属性设置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课范围涵盖高职教育的第1-5个学期。
        隐性课程系列由两个模块组成,包括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两个部分。实践活动参与和校园文化熏陶是一个长期过程,覆盖高职教育的各学段(第1-6学期),学生根据各个学段自身的特点选择参与完成。
2.人文素养课程群的组成
(1)显性课程系列
        “两课”思政课程模块:包括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毛概、思修、形式与政策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些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能够对道德和政治具体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作出理性选择。
        人文技能模块:包括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应用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主要是训练提高理工类学生初步国际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文史哲模块:包括大学语文、国粹京剧鉴赏、国学经典鉴赏、书法美术鉴赏、心理健康教育、世界文明史等人文社会课程,通过一般性人文知识和原理认知,为人文素质内化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理工科人文交叉模块:包括工匠精神、生态文明教育、安全与环保、VBSE商业文化教育、职业卫生与健康等,使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安全环保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人文精神的伦理范畴,加深对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理解,进而形成技术工作者的责任、关怀、道德规范。
        综合课程模块:包括科技伦理、实验室风险分析与防控、5S现场管理、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思考、网络犯罪、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等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现实中的敏感、热点和争议问题,开设专题课,通过必修、选修、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家庭、伦理、心理等多种环境中的义务角色,能够多因素、多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2)隐性课程系列
        实践活动模块:包括社会调查、科技三下乡、技能大赛、名师讲坛、文化艺术节、社会公益服务、主题班团会等各种活动,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引导。
        校园文化模块:包括校园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校风、制度体系、师德风范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地熏陶内化。
三、结论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文素养内容和形式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人文素养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框架的搭建应涵盖人文素养教育的诸多方面,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人文素养,进而夯实了德育根基,使得人文素养中发挥的独特优势与高职院校德育要求完美契合。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依据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构建“两大系列,七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在有限时间内从知识、能力和意识三个维度培养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外修于行,内修于心,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最终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谭苏,石艳芝,李杭亲.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 新课程研究,2015,(1):103-104
[2]林瑜琛. 高职人文素养课程调研报告[J]. 教育,2018(12):13-14
[3]罗冰玲.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情怀培育的体系构建[J]. 长江丛刊,2019(33):46-47
[4]刘慧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对策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5):72-75

作者简介:柳琦(1982-),女,天津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院校视觉传达方向课程教学研究
涂郑禹(1982-),男,河南禹州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9105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