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斌
重庆市中共垫江县委党校 重庆 垫江 408399
内容摘要: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重大策略。当前在决战决胜农村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扶贫精准度还有偏差。为提高扶贫精准度,做到“六个精准”、 实施“五个一批”,从贫困农村地区实际出发, 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实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凝练脱贫攻坚实践经验,构建起精准扶贫机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实现2049年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从此,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发力点。6年多来,扶贫工作始终抓住精准二字,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13—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为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到二〇二〇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扶贫到了攻坚克难时期,此时,唯有精准,因地制宜,措施到位,脱贫攻坚方能决战决胜。
一、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 实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
“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但贫困脱贫问题并非是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演变的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深度贫困问题越发凸显, “精准”上就有偏差。唯有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再甄别,实施动态管理,才能“精准”。
1.开展建档立卡再甄别 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提出: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为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行政法规依据。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按照“每户必到,每人必访”的要求,全覆盖、无死角进行入户走访,全面了解走访掌握每户困难情况、致贫原因、生活钦水、产业情况、家庭收入、子女上学、医疗、就业、住房等情况,仔细核对前期档案基础资料,通过进村、入户等方法梳理出各类致贫群众,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户进行归类。对于老,弱,病,残等无劳动力和不具有发展潜力的贫困对象,应列入低保救助范围,实行兜底保障政策;对于因临时性、暂时性灾害、子女就学、因病致贫返贫不缺劳动力的困难家庭等应列入扶贫对象,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的精准扶贫要求,逐年明确攻坚任务。并对家庭成员等的变化及时更新数据信息,纳入扶贫系统大数据平台管理。对符合脱贫要求的,按脱贫程序退出;对返贫或新致贫的按贫困识别程序及时吸收为扶贫对象,做到应进则进,应保则保,应扶则扶,应退则退。
2.完善家计调查系统 加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与部门比对
家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户基本情况, 生产生活、种植、饲养和经济作物、务工就业、收入、住房、饮水等,要科学完善对每户贫困户家计调查方法、标准,改掉识别贫困对象土办法、主观预定法等,按贫困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精准识别。走足识别程序进行信息填报,登门核实逐级上报,建档立卡进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按时对每户贫困户进行数据梳理,信息采集更新,信息数据清洗,确保信息数据准确完备。对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财产检索,将贫困人口(不单是贫困户主还有贫困户主家庭成员)的关键信息与住建、国土、工商、市场监管、财政、编办、银行、教育、人社、公安、林业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比对,核实贫困人口住房、商铺、经济实体、财政供养人员、社保、车辆、生态补贴等情况,确保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精准。
二、构建农村扶贫新模式,推进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建设
1.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核心要义在于做到“六个精准” 实施“五个一批。为此,要精准选派扶贫干部,提高扶贫干部政治站位,贯彻新发展观念,创新脱贫攻坚路子;转变作风,敲开群众“心门”;转变机制,激活扶贫“内生动力”;转变思路,开辟扶贫创新模式,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突破口。继续实施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旅游观光消费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开展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精准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做精产业合作,做优劳务协作,做实援助项目,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扶贫格局。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长效基本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是细化面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动态监测考核机制。二是强化和提高贫困人口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公共卫生支出,建立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细化卫生扶贫措施,防止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三是建立农业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生产过程等补贴机制,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重点加强贫困地区村级卫生室,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机构建设,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防病、保健水平,对贫困家庭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分类救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加补贴救助的结算机制,提高贫困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3.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试金石,只有产业带动脱贫才有保障。贫困地区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围绕“一乡一品一业”或“一村一品”,长期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品牌经济,积极进行农村结构性改革,开发新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如柑橘、草莓、蔬菜种植;香茹、木耳培育;鸡鸭、牛羊、生猪、蜜蜂养殖;农村特色手工技艺、特色农副产品、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等,大力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产业联结利益机制,创新产业扶贫体制机制,完善扶贫项目论证机制、扶贫项目示范机制、扶贫项目激励机制和扶贫项目效益评价机制等,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 2018年6月
2. 张玲,杜一鸣 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01期
作者简介:谭建斌,男,1965.10----,重庆垫江人,哲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