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励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在当前社会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旅融合的密切程度在日益的提高,博物馆研学旅行所具有的前景日益广阔。把定制化理念运用到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之中,既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方法,也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能够为未来博物馆研学体系的发展找到一个创新方式。所以本文也基于博物馆的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定制化理念、模式,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当前我国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工作下发展的现状,也能够提高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定制化
前言: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博物馆自身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这一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定制化理念的渗透,并对定制化课程的具体模式和实现的路径要领进行简要的结构分析和探索。与旅游业、服务业等其他营销领域不同,博物馆自身研学旅行课程的定制化理念需要从博物馆的具体功能定位及社会价值取向出发,不能完全的市场化经营或以纯盈利方式开展。所以本文就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展开定制化理念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在宏观战略角度,探索微观的路径发展模式,以此为我国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定制化的基本理念
定制化这个理念最初起源于农业社会中量体裁衣这个最为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面在工业设计的发展制造以及营销领域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如今,定制化理念已不仅仅局限在产品营销以及服务行业之中,而是逐渐渗透和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内部。在教育行业中“因材施教、因人施讲”也正是定制化的理念体现,而在博物馆研学教育领域中运用定制化理念去构建行之有效的新形态研学体系同样至关重要,才能够真正意义地实现文化的有效输出及课程价值的综合体现。
定制化理念在博物馆研学教育领域的运用及探索依然处于一个相对初期的阶段,其仍与传统文博事业存在着矛盾,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市场营销之间的矛盾以及与日益更新的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驱使着博物馆研学教育体系在不断的磨合与发展,同时也为文博人带来了思考。首先,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在其定制化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宏观考量定制化目标尤为关键,既要迎合受众的品质需求,又要满足文化输出的价值需求,不能一味的迎合,也不能默守陈规;既要提升授课形式的新颖度,又要保证内容输出的严谨和正确,不能“死板无趣”,也不能“天马流星”。其次,考虑个体个性化心理的特点,明确文化价值的输出落点,不管课程方案的具体设计,还是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对于受众的需求都必须进行充分细致地分析,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个性化的需求,如此才能增强受众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感和收获感,又实现文化价值的体现,最终获取共赢。
二、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定制化模式及实现路径
(一)审时度势,赢得理解与支持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中研学的旅行属于一个最新形势下所产生的新鲜事物,凸显出教育旅游和文博产业共生的概念。再加上博物馆的改革和创新处于风口浪尖时期,所以既要抓住机遇,也要有胆量的迎接挑战。文博领域中理论的移植和创新还需要不断地摸索调试才能够得以完善,实施的过程还需要市场定制化的全盘考虑。
首先,与旅游行业不同,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虽然侧重点不在市场营销上,但争取市场认可也同样重要。博物馆需要经过有效的选择和取舍,明确市场主体并发挥其决定性机制特色,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拓展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这样才能够在有效供给关系的实施下得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意见和课程指导纲要,保证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在定制化的阶段满足受众的整体需求。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保持其公益的主体属性不变的同时,发挥各项目及社会参与人员的组织性作用,这样才能够定制高水平的研学旅行工作开展效果。
最后就是机制的创新,需要突破传统体制所产生的障碍,寻求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资源的多方合作机制。博物馆的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完善馆校之间、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定制化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二)精准服务,不断适应与完善
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在定制化发展阶段,不仅需要宏观战略给予有效的引导,更需要掌握和了解具体的执行方案。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定制化显然并不是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模式,但掌握受众需求,分析资源主体,摸清市场规律,再去融合自身资源特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对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分众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在框架组织以及结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完成受众和知识在课程的适应上的契合度。不管哪一种制定的模式都需要融合不同博物馆的文化内容开展课程体系定制化的设计。根据不同受众所需求的主体为目标导向进行课程框架设计,才能够使课程与受众之间在不断联系和变化地过程中真正得到共性的发展。所以也能够看出,博物馆自身想要更好地展开研学旅行课程教育,一是遵循好当前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定制出一套具有现实可行意义的教学框架,二是做好分众化教育层级的设置,确保课程服务的精准度,以此保证其在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能够稳步向前。
结论:综上所述,博物馆是对公众开放的文化场所,不仅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明,更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学习场所。让受众在博物馆里参与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开展校外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新常态,借助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受众更主动的获取知识,对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也基于以上的内容,探讨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具体定制化理念的渗透及相关模式的实施,还有实现的路径,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发掘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教育的优势,从而使其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康丽芳,陈学刚.乌鲁木齐研学旅行资源评价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9):73-76.
[2]李艳,陈虹宇,陈新亚.核心素养融入的中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探讨[J].教学研究,2020,43(03):76-85.
[3]仇文筱,向虹雨,陆吉健.研学旅行课程数学任务整体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去远方”梦想课程[J].教育观察,2019,8(4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