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浩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东镇九年制学校 陕西安康 725004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带给农村的冲击,仅靠务农已不能养家糊口,出门打工成了农民无奈的选择。当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浪潮席卷农村之后,受其冲击最大的当属农村的教育了。面对占比超过50%的留守儿童,加上严重滞后的家庭教育,以及手机泛滥成灾的社会大环境,老师们教的很苦很累也很受伤,但收效甚微,以至于有许多老师年纪不大却萌生了辞职改行的想法。面对这种不良也很危险的现象,如何走出农村教育的困境,是我们每位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每位家长和全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由于必须外出务工用以维持生计,孩子的父母把子女留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照看,有的甚至没有人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隔了一代的人,对孙辈们的教育是重不得轻不得,加之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基本是溺爱为主。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和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再有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基本都不识字,即便能识几个字的,也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娃子全靠你了。麻烦你给我管严些,不听话你就给我打。”这是明显的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脱至学校和老师身上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由于长时间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些留守儿童身上慢慢地出现了自卑、自私、厌学、叛逆、不服管教严重问题。就拿我所带的三年级学生为例来说,在上学期我们组织召开的家长会上,30个学生中,父母全部在家的为零,父母一方在家的只有6位,其余的全部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朋好友在帮忙照管。由于学生回家缺乏严格的管教和学习监督辅导,缺少来自父母的爱,学生在校表现极差。大部分学生上课听讲极不认真,每天至少有5个以上的学生不交作业。即使交上来的作业,很多也是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家里,根本不听爷奶公婆的话,甚至跟长辈对着干。我和班主任赵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大。在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中,其中还有两个学生是有父亲或母亲在家的。另外,这个班学生玩手机现象也十分严重。他们不敢把手机带到学校,就在家里或同学那里玩。有的背着大人玩,有的则直接明目张胆的在大人面前玩,而监护人员对孩子沉迷于玩手机的现象竟漠然视之!
家庭教育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品行、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定要重视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能心生敬畏之心,做一个遵纪守规、听从教导、努力学习、尊师敬长的好孩子。同时,配合老师做好孩子学习的监督辅导工作。
二、社会环境亟待转变
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挺严的。孩子不听话,很少有人没挨过打。父母经常教导我们“要听从教导,遵守纪律,不能做坏事,不能违法乱纪,否则就会坐牢!”。于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犯了法而坐牢。虽然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也很调皮,学校也没有给我们进行过什么法制讲座、心理健康等教育,但发生违法乱纪的事情真的很少。反观现在,除了老师对孩子进行的思想教育外,学校还时不时的邀请司法所、派出所、交警队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和心里健康教育,但是却出现了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的严重社会问题。经过研究分析,我认为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家庭对孩子在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教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法制教育这个方面几乎为零。
二是《未成年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担责的有关规定。这部法律本来目的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法伤害的,但有些内容的规定却使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付出的代价太低,这就导致很多青少年甚至是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犯罪所要承担的代价不以为然。它给人们造成的错觉就是:未成年人不论是犯了多大的错误,也有法律在保护着。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对法律没有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心存敬畏之心,那么这么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农村,受经济飞速发展带给人们思想冲击的影响,很多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认为:就算花很大代价把孩子培养出来,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于是,有相当部分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不在乎。大人们的这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加上老师和干部待遇不高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对老师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自然,学生普遍厌学的原因也就不难想象了。
随着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人手一部手机早已不是梦想。然而,在手机带给人民便利的同时,全民玩手机已泛滥成灾。受大人们玩手机的影响,校园也成了手机泛滥的重灾区。在我任教的学校,学生玩手机现象非常严重。每天下晚自习后,学生在街道蹭网的人很多,还有些学生甚至把手机带到课堂上玩,被老师没收了后还跟老师顶撞。住在街道上和离校不远的走读生以及校外寄宿生,他们在家里或租的房子里玩手机。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的玩,导致第二天上课在课堂上睡觉。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然而,当一个不好的生活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主流并形成社会风气以后,它对人们特别是小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自然,对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三、学校教育如履薄冰
我们经常在网上或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地某校某教师让学生帮忙打了一下伞,结果换来了媒体和网友的批评指责;某地某校某教师将学生考试的成绩在班里排了一下名,结果导致学生心理接受不了从而离家出走;某地某校某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了玩手机的学生,结果遭到该生的报复;某小学女教师因罚站迟到学生,被当派出所副所长的父亲带入派出所调查7小时……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老师真的是越来越难当了!教师和医生一样,已经成为一个高危职业。面对调皮捣蛋违纪犯错的学生,教师们真的是束手无策。除了说好话之外,别无他法。在学生面前,教师们早已没有了往日师道尊严的自豪,每天在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中生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害怕一不小心就被“一票否决”了!
一个孩子能不能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尤其在家庭教育严重滞后和社会环境亟待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可以说,在农村,孩子能够成才基本全靠老师。然而,我们的老师,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饭碗不能丢,每天得小心应付那些在家里“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小祖宗们,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教育质量实行末尾告诫制“的巨大压力,还要接受家长学生的监督评价。面对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的处境,教师们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改变不了现在困难重重的农村教育现状!
四、问题反思
当今世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发展水平则由教育所决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复杂和伟大的工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自己的个性行为、生活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等,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爱学习的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素质较高的父母。一个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孩子,家长的素质必定高不到哪儿去。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并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学习教育孩子的先进方法理念,严格要求子女,注重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行为习惯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好其学习上的监督乃至辅导工作,使其做一个在家能听家长的话、在校能听老师的话、心存敬畏之心的好孩子。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周围的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爱贪玩、好奇心强烈是小孩子的天性。但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等还比较差,容易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校园手机泛滥的问题,学生普遍厌学的问题,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作为孩子成长的领路人,教师一方面要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理论、高超的教学水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教育熏陶感化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教研教改工作,不断提升自己业务素养和执教水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同时,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能重视教育,尊重理解支持老师。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能依法执教。同时,对于一些不良媒体记者的故意刁难和对教师群体的妖魔化,我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敢于站出来维护教师的权益,做教师的坚强后盾,使他们在教书育人时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们才敢于去管、愿意去管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又不是彼此孤立的,三者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学校主抓教学,家长协助;家长主抓学生道德品质、个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协助;社会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后,才不会出现上述的种种不良现象,农村的教育才能看到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