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
重庆市垫江县实验小学校 重庆垫江408300
于谦曾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可见,爱上阅读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然而,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重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重要的是搭好梯子,给学生向上爬的动力和方法,以后他才能走得更远。
一、坚守初心,不忘核心
1、为什么要阅读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
这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听到后都会感到尴尬。伴随着互联网走进生活,海量信息一键拥有,各种资讯信息指数级增长,人类的生活习惯悄然改变。刷微博、查百度、上知乎、看朋友圈成为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生活习惯的改变,带来的是阅读的革命。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让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从书本转向屏幕,从名著转向了爆文。朋友圈、公众号、豆瓣、微博、知乎,层出不穷,纷至沓来的海量信息,几乎取代图书,成为现代人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4月23日,第24个“世界读书日”将至。互联网时代给传统阅读带来的冲击,也让这样一个关于“读书”的节日,成为了反思“不读书”的节日。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读书是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成本最低、最直接、最简捷的学习知识方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首先就要树立阅读的概念,明白阅读的意义才与可能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既可以读出声音来,也可以默读。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语文课堂是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延申到课外阅读。温儒敏教授在解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时提出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不要求一定要写笔记、写心得、要讨论、要活动。一般来说,给学生自由,允许读闲书。你可以跟他讨价还价:四本里边你挑两本,然后学生自己再去找两本,他兴趣就来啦!小孩肯定不喜欢人逼得那么紧。读闲书比较多的学生一般思维都比较活跃,那你点拨点拨他,考试肯定行。
二、紧扣目标 要求适当
1、课标是准则
部编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要求不高,除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训练的重点就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每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又有所出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任务将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在朗读上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根据课文的文体不同,朗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求读正确流利。后面三篇,《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是诗歌和散文,语言的节奏比较明快。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尝试读出一点节奏。《一个接一个》是一篇现代儿童诗。在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感受“我”的快乐,愿意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
2、“拔苗助长”不可取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见到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要求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六年来,把学生都放在同一水平线,把六年的教学也做成了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在教学前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不要拔苗助长,循序渐进,来日方长。
三、系统训练、逐步提高
1、切忌“语文腔”
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训练?这的确是个问题,谁也不敢说已经解决好。一提到朗读,教师们就一直琢磨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有的在模仿一些比较好的朗读时出现了“语文腔”,也就是装腔作势。现在看电视台经常采访一个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群众,他说话都是背出来的。为何很多老师一上课就不说正常的人话?总是带一种朗诵的口气,在小学,初中更常见。可能认为这样才有派,或者是追求领导的风格,或者是模仿电视主播,或者是刻板的评论员。很多学生平时说话挺正常的,甚至很生动,有味道,但到了公开场合说话,全都变成了“语文腔”。应当让人说语文课的课堂语言,我说的是,课堂里套话少一点,除了特别的朗诵。朗诵它是要有一定的腔调的,但平时教学不要拿腔拿调。套话和“语文腔”意味着不过脑子,是语文的背面。
2、情境中朗读
设计情境 ,营造朗读是氛围。小学低年级,应该强调有学习的情境,要精心设计好这个情境。读书也是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跑到室外去,或者是大家组织讨论。温儒敏教授曾说:老师如果讲得好,能够跟学生互动交流,这样的满堂灌很好啊,看你有没有水平。不要非得在40分钟里边只讲20分钟。然而,大多数教师都不能把满堂灌讲得那么吸引学生,所以,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朗读中。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个接一个》这篇课文为例,除了采用常见的教师范读激趣、个人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还可以结合本课中提到的踩影子、跳房子两个游戏,用这两个游戏和生字词结合的方法认读字词,就比让学生干瘪瘪地读有兴趣。还利用学生们在玩踩影子的游戏时,教师大声喊着:“快回家睡觉!”学生自然是想再多玩一会的,再出示句子:“哎,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让学生读,此时的学生已经和文中的“我”融为一体,怎么会读得不好呢?
3、正确、流利,没有捷径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参差不齐,有时会遇到不认识的汉字,这时候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图画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时可以范读。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对于课文中难读好的句、段,教师还可以加以分析讲解。但是,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光靠讲解,学生仍然不明白,而范读就可以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知道了如何去朗读,而且看到了教师朗读的神情,比听录音效果强。当然,如果教师的朗读功底不够,也可以借助录音。教师在指导的时候,除了范读,还要特别注意评价。当学生朗读时,教师要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往往不起眼的一句话,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朗读的信心。一句鼓励的话,会让学生读的更好,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当然,要想把课文读的正确,首先是每一个字词都要读正确,每一个发音都要准确。只有把单独的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一篇文章读准确。多读几次,自然就读得流利了。在朗读时,我们会看到部分学生不喜欢张嘴巴,就在心里面默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读出声音来,最好是声音洪亮,这样可以培养语感。否则,有的学生用默读的方式读完一篇文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或者,读着读着。走神了,甚至都不知道都到哪里了。
总之,阅读的道路很漫长,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我们困惑时、彷徨时,请一定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纵使繁花渐入迷人眼,守得初心,勇往直前,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