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璐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行知小学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被提高到了更高的位置。 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有所帮助的教育活动; 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在校园之内、 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但是,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定位于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显得比较忽视甚至漠视。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因为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在无声无息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心理,促进其更好、更快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社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相关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积极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个性等,以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 (一年级到六年级)为例,教材总共有 12 册即 12 本书。 其中,识字课 16 篇、选读 课 74 篇、略读 课 85 篇、古诗 40 首、古词 4篇、寓言 4 则和综合复习文章 9 篇,共 462 篇课文。 每册将课文分为八个单元,每单元后面都设置有语文学习园地,三年级上册初步涉及到写作内容, 五年级上册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单独的组。 单从教材的结构安排,我们就能体会到编者的用心良苦——编者把握住了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展开由简入深的学习。
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包含了科学、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年龄段的内容。 比如,拿人物描写类的文章来说, 有勤奋刻苦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不怕牺牲、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有朴实善良、默默无闻的农民、工人,还有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同龄伙伴。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的小学生更深刻的感知世界、体味人生、完善个性心理配备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书。
但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掺揉心理健康教育与上一堂专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完全不同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需要将语文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合二为一, 在不影响语文教学进度的同时加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深入地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健康心理教育内容并巧妙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以教材为内容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情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感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体察、理解他人的情感[1]。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表达了父子之情,教师在具体的渗透式情感教学中要积极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并对自己不良的情绪和情感进行修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塑造美好的心灵。
2.2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开辟学习空间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并以语文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2]。例如,在教授《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健康品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的伟大品质,认识到什么是人民利益,我们今天能拥有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一群人在默默奉献。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并帮助其形成了正确的品质,使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深受榜样的影响,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热爱班集体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2.3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其人格塑造,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例如,教师在教授《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后,部分学生对这篇文章表示不喜欢,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赞美其不盲从的勇气,并让学生阐述自己不喜欢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教师并未因为学生对文章的喜欢与否,呈现出不同的态度,而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差异感;同时,教师通过一定程度的赞美,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思想。
2.4强化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身心特点,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语文活动,如师生朗读合作、小组合作等,进而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心理品质.
例如,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导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引导,让学生珍惜当前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努力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在活动中,小组活动能够形成性格开朗的学生带动性格孤僻的学生,细心的学生带动马虎的学生, 考虑周全的学生带动片面思维的学生等互助团队, 为小学生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打造一个良好平台。 有些活动组织起来难度系数可能比较大,或者有安全隐患,这时我们可以邀请孩子们的父母参与,或其他对活动有帮助的人员。 当活动成功时,小学生们会更加团结队伍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团队协作带来的无穷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顾晓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0.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