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
宁波市东钱湖镇仙枰幼儿园 315122
【摘要】本文从课程改革缘由、条件分析、制定、实践等方面给与了幼儿园课程开发新思路,阐述了现今课程的缺陷及亟待调整的板块内容,以本园生活力课程为案例,在课程改革的规范性和适宜性上给与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生活力
一园一品、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这些字眼在如今的幼教潮流中已经众所周知了,各个幼儿园都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活动。课程改革应该立足于幼儿园的自身条件及发展状况,综合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开展本园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加适宜、科学、有效、全面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观察好孩子,看到孩子发展的渴望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着手课程改革。
一、生活力课程改革驱力
(一)单一教材的短板
在课程改革大潮流涌动之前,大多数公办幼儿园使用的是新时代出版社出版的生命·实践·智慧课程,即生命本体论哲学思考下的整合性课程。单一的课程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幼儿的发展需求,例如领域契合度不够,数学活动系统性欠佳等等。所以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优化融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园内幼儿的需求
现今的幼儿与以往的幼儿相比,在思维、创新能力上面更胜一筹,但在社会经验、生活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欠缺。习大大提倡劳动精神、各类比赛、比试更加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迫切需要课程的改革。
(三)园所特色的渴望
每一所幼儿园将自己的发展特色与强项加以展现,形成一园一品。在课程中融入幼儿园自身的特色内容,加以优化整合,更加契合幼儿在园发展。幼儿成长的同时,园所的特色项目内容也在不断地实践前行。
二、课程的制定统筹
(一)课程核心的凝练
在满足三个内驱力的情况下,结合我园的自身条件分析,从而确定生活力为本次课程的核心内容。生活中时时处处皆教育。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培养生活力与当前世界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都把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幼儿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应该具有的生活本领,使人民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小培养生活力,发展创造力,提升生命力,不但能保证幼儿一生生活质量,更是为他们一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夯实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结构的组成
幼儿园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以省编基础课程为主(生命·实践·智慧课程、市教研室编写的幼儿园主题课程指导、幼儿园体验式学习与发展课程、幼儿园游戏·成长·发展课程),生活力特色课程融于基础课程之中。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时间的配比上达到平衡。
1.基础课程
根据生活力课程目标,还是以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五大领域为基础,将省编课程进行筛选、优化、整合。以主题活动为载体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强调各领域间的融合教育作用,以及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关注幼儿自身的需求,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角,让每一个幼儿能开心、快乐、健康成长。
2.特色课程
纵观原有的省编课程,在生活力的内容上涉及较少,为了让幼儿汲取更多的社会经验及生活技能,我们以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幼儿园特点,将生活力分为“生存力、健康力、适应力、享受力”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建构生活力课程,在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生活,并努力去创造积极健康的新生活。
(三)课程内容的甄选
课程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是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的设定既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又要围绕课程核心。
1.挖掘生活世界、引起探究的内容
幼儿生活在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社会中,课程的选择必须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不同的生活经验汲取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唤醒幼儿的生命意识,幼儿的发展阶段恰恰处于未成熟的状态,需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周边丰富多彩的事物。刚好幼儿是天生的冒险家、探索家,对于周边的事物都存在着积极探索的动力,注重幼儿的生活现实,感受、发现生活的内涵。
2.发展幼儿个性、激发学习动力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动的动力。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应注重幼儿的兴趣及幼儿的个别化差异,注重幼儿和谐、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当课程内容符合幼儿兴趣时,他们则会在内心兴趣的引领下,表现自身独特的价值,通过对生活的感知、体验,幼儿的兴趣得到转化,由外向内,由虚化实,是自我内化的一个过程,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容易实现。
3.体现周边社会场所文化,富含教育内涵的内容
除了探究生活和幼儿的兴趣外,幼儿所在的周边社会场所文化也不可忽视。课程改革基于幼儿园自身的文化,课程内容的挖掘也必须体现自身文化,同时强调与周边社会场所(家庭、园所、社区)的交流、合作、融合,将反映周边场所的人文风情设置为课程内容,丰富幼儿人性及社会性。例如,我园将周边消防队、仙枰钱湖人家社区、姐妹园等纳入课程的实践范围,增强幼儿的实际操作性。
4.融合多元文化的内容
如今的世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与周边的地域频繁交往着,形成多元文化的交融现象。课程的内容应该让幼儿汲取更为营养的、源自不同民族、地域、性别的文化,不能只基于一种文化,应该在内容中绽放多元文化的魅力。帮助幼儿领略文化间的差异,学会包容、理解,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与文化认同。例如我园地处东钱湖,有着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质朴的民俗风情。将这些纳入课程内容之中,让幼儿感受家乡的美好,体验爱乡、思乡、念乡之感。
综上所诉,以我园为例,以培养“人”为目的,我园将生活力培养课程内容分为“生存力”“健康力”“适应力”“享受力”四块内容,以主题活动为展开形式,其中百分十三十的生活力特色课程内容又下分为五大主题,将一日活动教育贯穿始终,与基础课程相互穿插、互为补充。
三、课程践行
(一)践行要点
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要求按课程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园本课程。其中生活力特色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教师根据主题开展情况、班级情况,有选择地穿插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实施。
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生活力发展提供多通道途径,创设适宜的环境,如各个生活场馆的创设。
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整合幼儿园周边的环境资源、自然资
源、社区资源,更要关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共育等。
(二)践行途径
打破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的局限,进行丰富拓展、有机结合。在教师与幼儿主动性充分体现的同时,实现课程理念转化的过程。
以我园为例,经过对生活力课程的反复实践与探索,我们将通过一日生活、主题活动、乐活小镇、生活场馆、仪式活动和家庭生活六个途径培养幼儿生活力。这六个途径中每个途径都有属于自己的体系,各个途径之间又相互融合与渗透,形成完整的幼儿生活力培养体系。
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追寻正确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定位、提高幼儿园课程研究能力、优化课程审议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寻找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幼儿的课程还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消化、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应该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者们所追求的共同声音。
参考文献:
[1]李子健,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旭东.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理论建设,2005(1).